海昏侯墓主正是刘贺野史趣闻

2018-10-24 18:37:57

●他是汉武帝之孙,一生经历过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

●汉书记载他有1127件荒唐事,在位仅27天就遭废黜

●墓中出土文物却显示他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

“刘贺”玉印。

写有“海昏侯臣贺”的奏牍。

马蹄金。

首都博物馆展出的编钟底座。

出土的车马器。

出土的车马器绘有精美纹饰。

出土的青铜雁鱼灯。

据新华社电 2日,江西省政府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经考古证实,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墎墩山上的海昏侯墓园主墓墓主人,为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当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正式开幕,441组件来自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与观众见面,该展览将持续到6月2日。

【发现】

棺内找到“金缕”琉璃席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说,虽然内棺中没有发现金缕玉衣,但在墓主人遗骸下方有包金的丝缕琉璃席。记者了解到,用来编琉璃席的线并非实际意义的金线,而是包裹了一层金箔的丝线。席上还分布着整齐排列的多组金饼,这意味着刘贺墓出土的金器数量有望再次突破。

徐长青介绍, 数量如此之巨的竹简和木牍,是江西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也是我国简牍发现史上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出土的整套乐器,印证了西汉高级贵族的用乐制度。出土的实用车和偶车马,为西汉高等级贵族车舆出行制度作出全新诠释。

【证据】

遗骸腰部有“刘贺”玉印

徐长青在发布会上透露,内棺中尚存墓主人遗骸痕迹,遗骸腰部位置有“刘贺”字样的玉印一枚。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表示,“新发现的玉印是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印面简单,仅有‘刘贺’二字,判断为刘贺的私印。”

此外,可证明墓主身份文物还包括: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饼中,有一枚写有“海昏侯臣贺”字样的墨书金饼;海昏侯墓内还出土了写有“海昏侯臣贺”等字样的奏牍。

【人物】

刘贺一生大起大落

刘贺(前92年—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儿子,其祖母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女人——“倾国倾城”的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早逝后,朝内权臣霍光目光瞄准了年轻的刘贺,使其成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在位27天后,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在文献记载中,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4种身份:4岁为王,18岁称帝,在位27天后遭废黜,其后以平民身份被幽禁在山东近10年,29岁又被封为海昏侯并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此后不到5年就在封地去世,终年33岁。

【揭秘】

“文艺范”刘贺

惨遭“抹黑” ?

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四种身份,在位仅27天,汉书记载他有1127件荒唐事,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而刘贺墓的出土文物却显示,墓主是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

墓中出土的整套乐器,包括两架铜编钟、一架铁编磬、琴、瑟、排箫、笙和众多的伎乐俑,形象地再现了西汉列侯的用乐制度。专家认为,这也是刘贺个人修养的一个体现。考古人员还在主墓藏椁中发现了大量竹简、木牍,经初步估算,竹简逾万枚、木牍两百余片。“竹简即古代书籍,为刘贺生前阅读或收藏所用。试问一个不爱书的人,怎么可能拥有如此多的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这样说。

专家介绍,由于刘贺做昌邑王时驻守山东,因此受过孔孟之礼,并且兴趣广泛。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成寇”的刘贺惨遭“抹黑”,实际刘贺是一个尊孔崇礼、饱读诗书的“文艺青年”。 据新华社电

【回顾】

出土文物价值

超越马王堆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自2011年开始发掘至2015年底,墓葬已出土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简牍、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其中,在主椁室西侧的一个床榻下,发现了两盒金饼和一盒马蹄金,马蹄金共25枚、金饼189枚,创下了我国汉墓考古史上之最。 据北京青年报

本文作者:厦门日报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