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帝刘贺的豫章放逐之路野史趣闻
【开篇语】
玉器天工巧做,青铜器精美绝伦,还有金灿灿的黄金滚滚来……由海昏侯墓的耀世而出,世人更真切地望见了一个壮阔的王朝背影。
西汉时期,帝国的文治武功达到了全盛,疆域既广阔,文化亦繁荣,文明远播四海。这一时期的江西,比以往更加炫目,豫章郡设立,下辖18县,人口急速扩张,粮食地位上升,手工业蓬勃兴起,一改以往的边缘角色。而海昏侯墓的发掘,无疑打开了一个回望西汉豫章郡的绝佳视角,《探索江西》将由此深入剖析,展开系列报道“重返豫章郡”。
沉默地下的海昏侯墓被打开,金光闪闪璀璨无比的汉室侯归宿不再隐秘,人们对当年的海昏侯家族产生了无尽遐想。
在两千多年前的夕阳残照下,刘贺以一个被废黜者的身份,凄凄惶惶地顺鄱阳湖,沿赣江而上,最终在豫章郡海昏县落脚,成为愁绝的第一代海昏侯。经历了怎样的惊天巨变,他才会被放逐海昏?他四处壁垒的人生最终走向了何种轨迹?

刘贺像

车马器

铜编钟

铜滴漏
昌邑故国不是放逐的终点
公元前74年4月17日,汉昭帝去世,因为汉昭帝没有子嗣,身在山东的昌邑王刘贺被拥立为帝。凌晨时分,刘贺用火烛照着打开征召玺书后,这天中午就动身出发了,就此站到了历史的前台。
但刘贺仅仅即位27天之后,就以“行淫乱”的罪名,被废黜帝位,赐归故国。为什么呢?对于大汉王朝的这位短命的皇帝,《汉书》没有专门为他立传,而他的情况在《宣帝纪》《武五子传》《霍光金日 传》各有叙述。
综合《汉书》的记载,刘贺被拥立又很快被“请废”的原因,不外乎贪色寡情、贪婪刚愎、忤逆信馋。以上这些,是史书上能够一眼看得穿的明证,那么,在这些黑白分明的史书记录后又是什么呢?江西省政府文史馆馆员许智范曾分析说:“刘贺从诸侯王入承大统后,并不愿意充当傀儡,为了扭转辅政大将军霍光控制朝野的局面,与心腹策划除去霍光,结果被霍光抢先下手。”
在当时,霍光可谓权倾朝野。昭帝时,燕王与桑弘羊等弹劾霍光,霍光不高兴了拒不上朝,14岁的昭帝说“朕知是书诈也,将军无罪”,且下令处置上书者。所以在刘贺即位短短27日后,霍光就突然发动,将刘贺的昌邑群臣两百余人尽数抓获。这批人临刑前号呼市中,连连大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帝王梦已碎,繁花似锦空留昨日。在短暂的长安城时光后,刘贺踏上了返回故国之路。对于他而言,这条放逐之路,昌邑故国并不是终点。
被废黜后仍遭猜疑
往事只堪哀,好在回到的是自己熟悉的故国。朝廷赐给刘贺汤沐邑两千户,父亲昌邑哀王刘髆的家财也全留给了他。
然而皇权最是无情和多疑的。刘贺被废后,大将军霍光另立汉武帝曾孙刘询为皇帝,是为汉宣帝。汉宣帝对昌邑王刘贺并不放心,曾派山阳太守张敞考察刘贺,汉宣帝在给张敞的玺书里说,“诏令山阳太守:要谨慎防备盗贼,注意往来过客,不要泄露这条诏令!”
《汉书》记载了张敞探视刘贺的场景,“见贺身长体瘠,病痿难行,著短衣,戴武冠,头上插笔,手中持简,蹒跚出来,邀敞坐谈”,大意是说刘贺患病不便行走,穿短衣,插笔在头,手持木简。张敞试探刘贺说:“昌邑有很多枭鸟。”刘贺答道:“是的,以前我到长安,根本没有枭鸟。回来时就又听到它的叫声了。”张敞听他随口对答,毫无别意,就不再问,而观察刘贺的衣服、言语、举动,显得呆傻。汉宣帝因此认为刘贺不值得忌惮。
一年后,侍中、卫尉金安上书朝廷说:“刘贺是上天抛弃的人,陛下至仁,又封为列侯。刘贺是个愚顽废弃之人,不应该奉行宗庙及入朝行朝见天子之礼。”奏折得到汉宣帝批准,下诏封贺为海昏侯,“就国豫章”,食邑四千户。
刘贺在哀叹天涯遥遥时,或许没有料到,这一去,他命运也将在那个陌生的豫章终结。
以侯的名义远赴豫章海昏
那就走吧。“屏于远方,不及以政”,这是废帝的宿命,即便这是一条风霜弥漫的道路。
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的一个春日,带上家人,带上昌邑王的巨额财富,或许还有他生活中喜爱的棋盘和孔子屏风,以海昏侯的名义,刘贺沿赣江而上,落脚在鄱阳湖畔。这里便捷的水陆交通,丰富的土地、矿产、植物资源,政治、经济上新的起步已然开启。
他的新身份海昏侯是一个什么概念?汉代的地方行政,实行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为主,西汉随着疆域的开拓,郡、国不断增多。至汉平帝的时候,共有郡国103个、县邑1314个。郡是豫章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组织仿效中央,郡守相当于丞相,郡尉相当于太尉,监御使相当于御使大夫。海昏是其下辖的十八个县之一,县令才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所幸的是,海昏和彭泽、鄱阳、柴桑等几个县一样,地靠长江,既是鱼米之乡,又拥有铜矿、黄金等矿物资源。只不过侯国不干预朝政,无军权,仅享有物质特权。汉代的豫章郡,除了海昏侯,实际上也还有其他的侯。例如,距离海昏不远的宜春、建成(皆处今宜春境内)两地,西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封长沙定王刘发之子刘成为宜春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又封刘成兄弟刘拾为建成侯。
然而,从皇帝到地方王,再从王跌落到侯,巨大的反差,刘贺的体会再深不过。他常常行船到修水、赣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的江边,遥望北方,然后愤慨而还。因此后人就称此地为“慨口”。慨口位置在今天新建区城北80里,距昌邑城东13里。清代诗人黄正澄写过一首名叫《慨口》的诗:城漫移昌邑,侯空据海昏。繁华都已矣,博陆可今存。也许在这里,能引出他的命运之戚,勾出黜落之悲。
刺史上奏朝廷称其“有异志”
在豫章,亦是人生的最后4年时光,在行将就木的人生末班车上,刘贺的周遭依旧是壁垒重重。
据《汉书》卷六十三《武五子传》记载,在昌邑王刘贺被改封为海昏侯数年之后,有位姓柯的扬州刺史又上奏朝廷,宣称刘贺有异志,与豫章太守卒吏孙万世勾结。
事实上,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的监察,汉武帝早在公元前108年,就把全国划分为豫、冀、徐、扬、凉、幽等13个监察区,称为部或州,各设刺史一员进行监察。刺史原本选派秩位比较低的官员担任,他们既无僚属,也无固定治所,但秩卑而权重,每年定期巡察本部郡守。后来监察范围逐渐扩大,凡州内朝廷命官都在督刺之内,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西汉时期的豫章郡建立之初,划归了异姓王英布的淮南国,后又划归中央直辖,汉武帝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后,属扬州刺史部。这位杨刺史的奏章中提到,豫章太守卒史孙万世责怪刘贺不杀大将军霍光,听人夺去玺绶,实属失策,且劝刘贺谋取为豫章王,刘贺亦自悔前误,意欲自立为王等情况。史料记载称,豫章故太守卒吏孙万世问已被贬为海昏侯的刘贺曰:“前见废时,何不坚守毋出宫,斩大将军,而听人夺玺绶乎?”刘贺则颇为后悔地答曰:“然。失之。”汉宣帝虽然将刺史奏章交给官府处理,心中已知刘贺无能力,不能起事,所以官府复奏,请求立即逮捕刘贺,宣帝却下诏不予追究,只削夺刘贺食邑3000户。
荆棘缠腿、步履维艰,刘贺没过多久就别世于昌邑城。从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春封海昏侯,至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去世,在豫章郡所属海昏国的昌邑城生活了四年之久。
刘贺死后,豫章太守上奏“暴乱之人不应该当一国的始祖”云云,海昏封国被除。直到汉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汉元帝刘奭又封刘贺的另一个儿子刘代宗为海昏侯,有史记载中海昏国一共传了四代。
(图为江南都市报记者许南平资料图)
策划/江南都市报记者陈明华 文/江南都市报记者刘国伟
本文作者:中国江西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