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传奇11:她为何远嫁,远嫁到了哪里?80回后探春结局猜想野史趣闻

探春在中秋家宴中留下一个寂寞的背影之后,在80回中再未出场。红楼未完,那么,探春的结局是什么呢?这个似乎从无人异议,那就是她必然要远嫁。
这是前文里众多线索指明的。
第5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到过暗示探春的画和判词:“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有四句诗: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她的曲子是“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散。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牵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第23回探春作的谜语: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谜底是风筝。
所有这些内容无不暗示着探春未来的命运将是悲情远嫁,将抛下骨肉亲人,走过“风雨三千路”,如风筝一样再也难以归来。时间应该是第二年的清明时节。
那么探春远嫁嫁到了哪里?她为何要远嫁?她走的时候贾府怎么样了?

对于这些疑问,后世读者各有猜测与理解。
通行本(高鹗续书)说,探春远嫁镇海统制之子,在最后一回还有机会回娘家劝慰因为宝玉出家而伤感的王夫人。
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抽到的是杏花,写着“瑶池仙品”和“日边红杏倚云栽”,并特别注明,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姐妹们都说:“我们家已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曾?大喜大喜。”
这似乎说明探春远嫁是当了王妃的,所以更多的人猜测,因为有海外藩王求婚,皇帝指派了南安郡王的女儿,南安郡王不舍得亲生女儿远嫁,于是将探春认作义女,代替远嫁和亲(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曾在贾母八十大寿时联袂来祝寿,南安太妃特意提出要见贾府的小姐们,她首先就拉过探春来夸奖)。
探春是坐船走的,那么这个海外藩王应该是沿海某个岛屿的藩王。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原王朝远嫁公主(或者封为公主的宫女、贵族小姐)和亲,全都是西北游牧民族的首领,并无沿海岛屿藩王,这是为什么呢?是作者特意要撇清一下,还是另有深意?

那么,探春远嫁的时候,贾府怎样了?贾府是一定要倾覆的,然而探春离开的时候一定还没有最后崩溃。它应该是遇到了严重政治和经济危机,这时候正巧需要一个贵族女子和亲,于是探春主动或被动地站出来,承担起这沉重的责任。
探春是贾府管理层中最优秀的女孩,连王熙凤都自叹不如。如果在贾府崩盘之际,她还在,一定会有所作为。虽然以她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历史的大趋势,但无论如何,都会让贾府的倾覆不至于那么惨烈。探春离去,标志着贾府已无人可以能够支撑危局,这是探春的宿命,也是贾府的悲剧。
《红楼梦》中很多主要女子都被赋予了“花”的风姿与品质。比如宝钗是牡丹,花中之王“艳冠群芳”;黛玉和晴雯是芙蓉,娇媚柔弱,充满了“风露清愁”;李纨是老梅,湘云是海棠,麝月是荼蘼花,袭人是桃花,元春是石榴花,妙玉是红梅,这里面多数人是自己独享一花,个别人是两人共享一花(比如黛玉和晴雯),唯有我们的探春,在小说中她竟然一个人占了三种花。上文我们说到,她在抽花签时抽出了杏花,才有远嫁做王妃的说法;可在贾府小厮们的心中,探春是一支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却带刺扎手的“玫瑰花”;在海棠诗社中,大家各起别号,探春因为喜欢芭蕉,起的别号是“蕉下客”,此后黛玉宝钗等人常用“蕉丫头”称呼她,所以她还是一株芭蕉。
这个集玫瑰花的艳丽与锋芒,杏花的高贵与端庄,还有芭蕉的繁茂与实用(芭蕉还可药用)的贾府三小姐,这个在红楼女子中能力结构最全面,性格最积极阳光,最有格局梦想情怀的探春,就算是被迫远嫁,她的故事也绝不会完,在遥远的海外他乡,一定会有新的故事与传奇。
我是这么想的,你觉得呢?
本文作者:北方丽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