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归来——岳飞(六)野史趣闻
秦桧是个复杂的人。
中国人心里,岳飞和秦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似乎只有秦桧的大奸才能衬托岳飞的大忠,所以要说岳飞,就不能不谈秦桧。
秦桧的突然到来,让很多人感到疑惑,两国交战,他一介文人,有何手段穿越千里火线到了江南?
秦桧自诉:“吾身在徽、钦身边,却心向江南官家,便于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杀了监视的金贼偷跑出来了。”
大臣们的疑问在于,北宋灭亡后,被带到金国的文武大臣很多,怎么唯独秦桧跑出来了,再者金营戒备森严,一个人跑尚且不易,居然还带了王氏和婢仆(像是旅游嘛。)。因此,一部分人认为秦桧是金国的奸细。
宰相范宗尹、同知枢密院李回和秦桧关系不错,两人以人格担保秦桧是个忠臣。
范、李二人的担保并非全基于个人关系,在某些方面,或者说去金国之前的秦桧,无论其内心世界如何,从表现看,确实够得上忠良。
靖康元年,金兵第一次兵临东京,要求宋割让太原、中山(定州)、河间三座城,秦桧是坚定的反对者,为此还专门提出了自己的四点建议,其中第二条:“金人狙诈,守御不可缓。”(虽看不出主战,也绝不是主和。)刚上任的宋钦宗不听,秦桧无奈,对人叹道:“朝廷定下的割地方针,我是反对的,如朝廷要坚持,我就不干了。”于是辞职三次。
后秦桧奉命带着肃王赵枢进金营做人质,金兵退后,宋钦宗召集文武百官开会讨论割地的事,范宗尹等七十多人赞成,秦桧等三十六人反对,结果,秦桧丢了御史中丞官职。
金兵攻破东京,准备带走徽、钦二宗,立张邦昌为皇帝,当时留守的大臣大多不敢吭气,只有监察御史马伸和秦桧站出来反对,秦桧专门上书要求保存赵氏江山,言辞恳切,用到“尽死以辨” ,“不顾斧钺之诛”等辞,本来他还可以留在东京,做留守大臣们的老大,由于这封信而被金国人认为是个反动分子,于是被带到了金国。
秦桧的个人才华是无可否认的,连宋徽宗都十分欣赏,但从之前的这些经历看,此人似乎是个不识时务的书呆子。
只是这个秦书呆子到了金国后却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史书上看不出到底什么促使他的转变,只记载了一件事,也许可以找到促使他思想转变的源头。
在金国,苟活的宋徽宗听说了康王赵构即位的消息,主动写信给粘罕倡议和谈,他把这封信交给秦桧进行润色修改,也许这封信促使秦桧发生了变化。
秦桧提笔修改之后又花重金上下打点,使这封信最终送达粘罕手中。
此后秦桧在金国的地位陡增,金太宗把他送给了自己的弟弟完颜昌,完颜昌对秦桧也很器重,让他担任参谋(落后的金对发达的宋,在文化上是比较崇拜的,自然对宋的文化人也是比较高看滴。)。
在完颜昌军事上节节胜利之时,秦桧脱离金营来到了狼狈不堪的宋营。
秦桧到绍兴的第二天就受到赵构接见,他给赵构献上了国家战略 “南自南,北自北。”
赵构的朝堂上,秦桧是唯一一个既了解金又了解宋的人,在此之前,南宋满朝文武对金有主和,有主战,却无一提出具体而又可操作的国家战略,秦桧的“南自南,北自北。”战略让赵构茅塞顿开,此后对金的“议和”方针得到确定,这个方针贯穿于赵构朝始终。
秦桧的“绍兴对”(在赵构心中,秦桧的策略可能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令赵构大喜过望,他对秦桧做出了足以让所有人都为之嫉妒的评价:“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又得一佳士也。”任命秦桧为礼部尚书。
秦桧有战略,也有执行力,立即为赵构起草了对完颜昌的求和书,节节胜利的完颜昌军到达泰州后便停止南下。
此举让节节败退到江南的岳飞喘了口气。
完颜昌和秦桧两人的行为很值得玩味,完颜昌是金国典型的主和派,和秦桧的配合似乎相当默契。
秦桧在宋主和,完颜昌则在金主和,而完颜昌的行为比秦桧更出格,居然主张对宋割地,在完颜昌大力推动下,金国主动让出东京等地,直到他死后才重新对宋用兵。
如果用卖国贼来定义完颜昌和秦桧两人,那么两个人密谋的结果,居然是争着出卖自己的国家给对方,实在有些很荒唐,从国家角度上讲,也许两人都是自己国家的奸臣,但如果将国家的内涵延伸到天下(以明代思想家顾炎武的定义,国家只是君臣的,不是百姓的,而天下才是百姓的。),似乎就能找到两人的交集——反战,或许称呼两人为反战者更合适。
本文作者:羽林轻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