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林则徐禁烟有功,为何被道光帝革职野史趣闻
林则徐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大家对他第一印象就是禁烟运动,不向洋人低头,但这样的一位有功之臣,为何被道光帝革职5年之久。
林则徐
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在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3月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颠地,并将没收所有鸦片。
6月3日在虎门销毁(被缴获的鸦片近2万箱,约237万余斤),当时震惊了清朝。但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和奋力抗英的林则徐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但也是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遭受了5年悲壮的流放生活。
林则徐在广州的禁烟功绩,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道光帝阅毕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奏章,欣喜万分,誉为:“可称大快人心事!”但时隔不久,林则徐所面临的形势就迅速恶化起来。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北京。
道光皇帝
这时,道光帝惊慌失措,急令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意欲将林则徐作为“替罪羊”。 从此,各种诬陷、打击和指责连续降临到林则徐的头上。琦善是妥协派的骨干,当然不会错过这一陷害和打击林则徐的机会。他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翻脸,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
琦善
1940年9月29日,道光帝下旨,革了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
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
直到1845年开始,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他忍辱负重,在1841年7月14日踏上戍途。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
本文作者:历史旮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