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雍正王朝》后,对孙嘉诚之死的一些感想。野史趣闻
几年前看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年羹尧和孙嘉诚。记得当时看完后对年羹尧恨得咬牙切齿,以至于很久以后提起,还余恨难消。而孙嘉诚在我眼里简直是一片赤诚,感天动地。尤其是他跪在太阳底下求雨的那一段,我都感动得泣不成声。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温了这部电视剧。又看到了年羹尧西北大捷的那一段,可是再也没有了以前那种义愤填膺的感觉了。突然觉得孙嘉诚虽然是个忠臣,但是他非常迂腐,而且心胸狭隘,固执己见。年羹尧的行为也许是有些过分,引起了大臣和皇上的不满。可是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不是他平定了西北叛乱,皇上的位置都有可能座不稳。一旦国家出了危难,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那时都成了亡国之奴,谁去维护你的权威?谁给你讲什么“人臣之礼“?
可是面对得胜归来的年羹尧。只有雍正皇帝真心为他高兴,感恩他的辛苦。满朝文武大臣谁体谅他的辛苦了?谁去想他为国家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大家只看到了他的错误,哪怕这个错误是无关大局的,也让他们愤愤不平。
记得当时八爷宣读百官跪迎的时候,很多官员都不下跪。八爷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宣读了一遍,那些大臣才不情愿的跪了下去。其实在他们心里,年羹尧的地位是低微的,他的所有权利都是雍正赋予的,如果没有雍正的提拔,年羹尧还是个不入流的奴才,哪配得上他们这些有着八旗贵族血统的人屈膝下跪?本来他们都心怀不满,但没想到的是年羹尧居然不下马,还心安理得的接受他们的跪拜,这让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开始纷纷指责谩骂年羹尧。
再加上后来雍正亲自来迎年羹尧时,年羹尧下马慢了一些。让这些人愤怒的情绪升腾到了极点,孙嘉诚更是叫嚣着”我要参他,没有人臣之礼”。
试想一下,如果这次任西北大将军的是老十三或老十四呢?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儿吗?想当初雍正刚即位时,老十四从西北战场回来,在康熙的灵位前大哭大闹,还粗鲁的推倒生母,说生母不是皇太后,不配管他。大吵着要见雍正皇帝,不给雍正下跪。那时有谁心理不平衡了,有谁去弹劾他了?有谁说一句他没有“人臣之礼了“?
别人都是发发牢骚,可是孙嘉诚却真的上了折子,这让雍正很没面子。年羹尧是雍正的家奴,是雍正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再过分伤害的也是皇家的尊严,要杀要剐也是皇上来处置,和你孙嘉诚没有一毛钱关系,你这不是越俎代庖吗?你说年羹尧是奸臣,不是相当于给皇上打了一记耳光吗?
更何况你孙嘉诚参年羹尧的那些罪行,难道雍正都不知道吗?他可能比你更加清楚,可是他为什么不治年羹尧的罪?其一:年羹尧刚打了胜仗回来你就治他的罪,你这不是相当于卸磨杀驴吗?这样做将会寒了多少将士的心,以后谁还会冒死为国家效命?其二:国家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和国家的江山社稷相比,年羹尧那些罪行是不足挂齿的。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君王,要处处以大局为重,有时候对臣子宽容一些,可能会让臣子更加心存感激,更好的辅佐他成就大业。
孙嘉诚当然不会考虑那么多,他是迂腐不化的。所以雍正让他去太阳底下跪着求雨,一方面是想让孙嘉诚明白,他是不会治年羹尧罪的。让孙嘉诚识时务一些,主动放弃弹劾年羹尧。另一方面也想让那些大臣和八爷党的人看看,年羹尧到底是不是他们嘴里的奸臣。无奈天公不作美,居然真的下起了雨。让雍正一时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维护年羹尧了。可是他心里清楚,年羹尧就算是有千般不对,对他却是一片忠心。如果治了年羹尧的罪,相当于砍掉了自己的一个臂膀,也正中了八爷党的下怀。这种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雍正是不能做的。
左右为难的雍正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策略,由他出面撮合孙嘉诚和年羹尧和好,并把他派到西北大营。这样孙嘉诚也不会再上折子了。年羹尧也能安心在外面打仗。
可是年羹尧是有仇必报之人,一旦到他的地盘上,杀你个孙嘉诚还不像杀个小鸡子那么简单吗?
可怜的孙嘉诚,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孙嘉诚有错吗?站在他的立场上看,他一片赤诚,两袖清风。似乎也找不出有多大的错误。但他这样的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太自以为是,总是扮演圣人的角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这个,弹劾那个。你总是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不想给别人活路,凭什么让别人放过你?
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好坏和对错,只是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而已。所以当你经过狭窄的道路的时候,要留一步让别人走的过去;当你享受甘甜美味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这样你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本文作者:全民学财经(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