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吉鸿昌野史趣闻

2018-10-24 14:05:36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背后就是捐躯者,对于祖国那份深沉的爱。没有无数先烈们前赴后继的挺进,就断然不会有现在美丽的大好河山。

1895年,出生于河南农村的吉鸿昌,很小的时候,就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年轻时代,面对狼烟四起的军阀混战,他决定投笔从戎,在战场上实现自己的济世理想。

最早,他在冯玉祥手下当兵。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34岁那一年,就被提拔为军长。他指挥作战能力突出,且颇受将士拥戴,所率部队战斗力极强,曾以“铁军”之名,扬名整个北伐战场。

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各地军阀,还在互相残杀的事实,他倍感失望。但不管怎么样,对于自己的部下,他都会坚持贯输“枪口不对内”、“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进步思想。不仅如此,他还给中央苏区写信,表示决不与红军打仗,随时准备弃暗投明,并很快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他又倡导并建立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并被推为主任委员,率军积极与日军作战。在热河抗战、长城战役之后,经过英勇拼杀,把日军占领的康保、宝昌、沽源等4座县城,尽数成功收复。与此同时,他还充分发挥写作特长,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大力宣传抗日思想,四处奔走,联络各方,最大程度上组织起了强大的抗日武装。

这样一来,他自然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最后,吉鸿昌在当时的法租界,遭到特务攻击后受伤被俘,并迅即被敌人枪杀。

史料记载,行刑那一刻,天上飘起了雪花。面对黑洞洞的枪口,吉鸿昌捡起一根树枝,在雪地上,挥手写下了那首荡气回肠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写完之后,吉鸿昌对敌人说,我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下从背后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并喝令给他搬把椅子过来。就这样,吉鸿昌面对枪口坐下,从容就义。年仅39岁。

最后想说的是,当年暗杀吉鸿昌的那两个特务:吕一民和吕问友。在解放后,即1951年3月31日,被天津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本文作者:史海沉枪(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