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魏晋南北朝:北齐奇葩君主齐后主——高纬野史趣闻

2018-10-23 23:01:25

高纬(556年―577年),字仁纲,武成帝高湛次子,母胡皇后,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任用奸佞,残害忠臣,纵情声色,终导致被俘亡国。

高纬

性格懦弱,昏庸无道。

高纬言语迟钝,缺少风度,不喜欢与朝士见面。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侍人或爱宠者,他是不轻易与人交谈的。高纬性情极为懦弱,别人多看他几眼,马上就会发怒斥责。向他奏事,即使是三公令录,也不能抬头看他,都是述说一个大概,赶忙连逃带跑地退出。每逢遭受灾害变异、寇贼强盗、洪水旱灾,不行赈济,只在宫中设斋戒,以此为修德。相信巫觋,祈祷无方。

重奸佞,害忠臣。

高纬即位后,封乳母陆令萱为女侍中。陆令萱、和士开、 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佞幸小人把持朝政,勾引亲党、贿赂公行、狱讼不公、官爵滥施。一时之间,奴婢、太监、娼优等人都被封官晋爵。天下开府一职的官员达到一千多人,仪同官职难以计数。仅领军就增加到二十人,由于人员庞杂、职权不明,结果中央下达的诏令、文书,二十个领军都是在文书上照葫芦画瓢写个“依”字便扔到一边,没人执行。

凶残变态,荒唐奇葩。

高纬还在华林园修建了贫穷村舍。他装扮为要饭的,在艳阳高照下,衣衫槛楼地四处乞讨,以此为乐。他又营造穷儿之市,亲自在市上进行商品交易。他修筑西鄙诸城,命令手下人穿上黑衣服,装扮成羌族兵士,让他们鼓噪追逐凌辱自己。从晋阳东巡,他常常单骑飞驰,解衣散发而归,颇有其先祖放荡的遗风。

高纬有个异母兄弟,名叫高绰。高绰是个残忍凶恶的人,被封为南阳王,领冀州刺史。他经常把人扒得精光,用颜料在身上画上各种野兽,再驱使狗去咬,以此为乐。高纬听说高绰十分残暴,派人把他抓来审讯,而高绰满不在乎,仍是谈笑自若。高纬对他毫无办法,也没有给他定什么罪。有一次,两人闲唠起来,高纬问高绰:“你在定州时,干什么最快乐?”高绰爽决地答道:“把蝎子放在大容器中,再把粪中的蛆多放进一些,蛔被蝎子蜇得蠕动不已,那才最好看呢。”高纬第—次听说有这样好玩的,于是命人抓来一些蝎子,放在浴盆内,又把一个人剥光,逼他躺在盆中。不一会儿,他的身子上爬满了蝎子,蝎子到处乱蜇,把那人蜇得体无完肤,痛疼得大声哀叫。而高纬与高绰则在盆外观看,乐得手舞足蹈。高纬对高绰说:“这样快乐的事情,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高绰对高纬的别出心裁则赞不绝口。

玉体横陈,北齐灭国。

由于高纬深谙乐舞之道,他对那些能歌善舞的妃嫔格外宠爱,对善弹昆琶、能歌善舞的冯小怜更是另眼相看,甚至可以将军国大事抛诸脑后。公元576年的秋天,北周发兵攻打晋州,而此时高纬与冯小怜却兴致勃勃地去天池打猎。从早晨到中午,晋州及平阳报警的快马接踵而至,右丞相高阿那肱不高兴地对送信人呵斥道:“皇上打猎,正在兴头,边境小规模地交兵,这是常事,何必这样急于奏报!”送警报的人挨了一顿训斥后,灰溜溜地走了。高纬对警报也不挂在心上,继续打猎取乐。一直到夕阳残照时,警报又到,说平阳已经失守。高纬知道后,仍是若无其事。看看天色已晚,高纬想收拾回归,可是冯小怜兴犹未尽,请他再猎一围。看着身着戎装的冯小怜如此飒爽英姿,高纬高兴地答应了。

武平七年,即公元556年,北周武帝王宇文邕率军西还,高纬见状,就率领军队围攻平阳,想一举夺回失地。由于周军奋勇抵抗,北齐军队久攻不下。他们想了一个偷偷摸摸掘通地道的办法,轰陷城垣十多丈。将士们想趁此时机攻入城中,却遭到高纬的拒绝。原来他想让冯小怜看看这宏伟壮观的场面。可是冯小怜此时正在梳妆打扮,画眉修鬓,抹粉涂脂,好长时间才到来。结果周军已经将缺口完全堵住,北齐军队失去了战机,再也无法冲进去了。

公元577年的正月,北周攻克了邺城。高纬父子与冯小怜等人仓皇出逃,准备投奔陈朝,在青州被擒,成为周军的阶下囚。被安置在邺城后,高纬仍有一件事情放不下心,那就是冯小怜被俘,至今仍无下落。高纬惦记着她,请求周武帝宇文邕把她赐还给他。周武帝宇文邕鄙夷地说:“我视天下如一脱屐,妇人安可怜乎?”意思就是说,我看待天下,就像脱掉一只鞋子一样,一个妇道人家难道会舍不得还给你!于是,就将冯小怜还给了他。高纬重获冯小怜,不禁大喜过望,高高兴兴地把冯小怜领了回去。但不久他就被杀死,年仅二十二岁。高纬死后,冯小怜被北周武帝的弟弟宇文达掠为小妾。一日弹琴时弦断了,她念出一首诗:“虽蒙今日宠,犹忆昔时怜。欲知心断绝,应看膝上弦。”然后自尽身亡。由此不难看出,冯小怜始终没有忘记高纬当日的宠爱,而高纬花在冯小怜身上的一番心血也没有白费。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曾写诗讽刺道:“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一个皇帝,和平时期只知道享乐;北周军队入侵,当国家处于危难存亡的关头,仍然不忘寻欢作乐;国家灭亡后,没有任何丧国的哀痛,只知道有宠妃陪伴在身旁才是人生最大乐事。可见,其荒淫无耻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

本文作者:勤能补拙在于多学习(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