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战国四大超级名将放在一起分析其异同,挺有趣!野史趣闻

2018-10-23 21:37:10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550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

此时的历史,好像变成了一个大戏台,生旦净末丑,黑白红花脸,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轮番地登台表演着。

既有英君明主的求贤若渴,更有武将政客的纵横捭阖;既有忠臣义士的知恩图报,更有奸佞小人的谗言诋毁;既有凭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的说客,更有凭搏命拼杀换取功名勋爵的武将……

说到武将,不由自主就的想到了名将,想到了那四位备受后世推崇的战国超级名将:白起、王翦、李牧、廉颇。一)简要的回顾一下这四位超级名将的概况(1)白起,战国末期秦国名将,为秦攻下六国城池大小约九十余座,扩地数千里,几无败绩,从最低级武官一直拼到武安君,斩杀韩赵魏楚等国军队一百多万人(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战死人数的一半,都与白起屠杀有关),成就了秦国的帝王事业。最终因将相失和,君臣猜忌,被迫自杀。他还有一个令人胆寒的别称“人屠”。

(2)王翦,白起之后的秦国名将,起身于行伍之间,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平定六国中,多次率兵攻赵并亡赵,荆轲刺秦后率军攻下燕都,随后又攻楚亡楚,南下平定百越国,功绩卓著。在功成名就之后能够保全自己,得善终。

(3)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身历三世赵王,曾带兵伐齐,一战扬名天下。长平之战中曾率兵与秦军对峙三年,赵括兵败后又领军大败入侵的燕军。因不满继任的赵悼襄王派乐乘接替自己,怒攻乐乘,投奔魏国,最后老死楚国。因“负荆请罪”故事,至今仍时常被人们提及。

(4)李牧,廉颇之后的赵国名将,曾在雁门长期驻守防备匈奴,一战安定边疆,匈奴十年无力再犯赵境。廉颇出逃魏国后,成为赵军主将,率军攻燕抗秦,战功卓著,成为了当时东方六国中唯一能与秦军抗衡的将领。在王翦率军攻赵前,被赵王迁杀害。

(二)如果将这四位超级名将对照着来评说,其中有很多有趣的巧合一是,从这四人的出身来看,都没有拜过名师,都是从军中最基层士兵干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悟性,通过一刀一枪的拼杀,逐步成长为秦、赵两国各自最为倚重的大将,是从士兵成长为将军的典型,代表了战国时期作战指挥的最高水准。

二是,从国家区分来看,白起、王翦是秦国,廉颇、李牧是赵国,其它五雄中竟然没有一个,这显然是一件怪事。其实这也不怪,名将是要靠战绩来说话的,这也说明了几个问题,①秦军和赵军战斗力在当时是最强的,发生秦赵两国之间的战争,多是硬碰硬的战争,打得很悲壮,战死人员多,血流成河,浮尸漂橹。②进入战国后期,参战的人数规模动辄都在十几万人以上,大兵团作战次数增多,作战指挥和控制难度很大,对将领的指挥能力和水平要求非常高,其它国家将领们的水平在这些超级名将们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战绩。

三是,从战场对阵来看,白起对阵廉颇,王翦对阵李牧,应当说攻守双方还能算得上是势均力敌,呈僵持状态。秦军二将都是因为不能速胜,于是在战场之外,又都采取了反间计,让时任的赵王,用赵括替换了廉颇,用赵葱替换了李牧。结果是,赵括战死,长平兵败,四十万降卒被杀;赵葱战死,邯郸兵败,赵王迁被俘。而这两对曾经对过阵的名将,几乎是没有分出胜负,将领的水平就是矛和盾之间的关系,没有在战场上分出高低来,相互之间也没有征服了对方。

四是,从战略态势来看,以白起、王翦为首的秦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采取的都是速战速决的攻势,以廉颇、李牧为首的赵军,是被动迎战的一方,采取的都是拖延阻滞的守势。当时的秦国,因为扩张,向外主要采取的就是进攻态势,而赵国主要守势,这就是秦赵两国的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政策的区别。

五是,从最终结局来看,王翦因为知战知守,通过自污自保,最终获取了秦王嬴政的信任,在功成名就后,能够获得善养终老。白起因为与范睢失和,再加上军人集团的不听招呼,导致因谗言而被罢免,之后被迫自杀。在赵军中,骄横跋扈,对上级不尊重甚至倒戈的现象特别多,如:廉颇对赵王命令不满,率兵袭击了骑劫;李牧对赵王的命令不满,坚决不从王令,结果是,廉颇和李牧都被历史记载成受郭开一人谗言所害,李牧被杀,廉颇抑郁而终。

在这两对人中,因战功而被君王封为武安君的白起、李牧,却是死得最惨的两个人。

可惜的是,他们在临死时,国君甚至于在他们死后都没有悔悟,这才是值得玩味的!

他们这四人的结局,在后世名将的结局方面,有很高的概括性、代表性。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是,在历史中或许也有一可能,作为超级名将,只能是类似于他们这四个人的这种身份加这四种死法,否则可能会被取消评选超级的资格,从而退出名将的行列。

本文作者:历史野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