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将之王翦,情商最高的将领野史趣闻
战国四大名将“白廉李王”,这四名将在军事上都有显著的功绩,但他们的打仗风格却是日新月异,各有不同。
白起,打仗最狠,杀人最多,擅长歼灭,令敌国闻风丧胆!
廉颇,打仗最稳,擅长防守,固若金汤,可立于不败之地!
李牧,打仗最快,机动性强,兵贵神速,令敌军望尘莫及!
王翦呢?他是四大名将中做人最滑头,打仗最从容的一个。
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王翦深得精髓,他吸取了前三人的教训和优点,令自己在战场上从容不迫,在政治上游刃有余。
灭赵之战,在经过“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大不如前,但赵国依然有名将“李牧”在,那战争就有些阻力了
两大名将相持一年之久,赵国国力当然耗不过强大的秦国,但打仗为的是利益,如果打赢了战争却拖穷了国家那就得不偿失了。
这天,王翦想起了往事,长平之战,那场战役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所以王翦不想增加伤亡,但王翦又转念一想,长平之战秦国是怎么打赢赵国的呢?
反间计!这是三十六计中最屡试不爽的计谋,再英明的雄主遇到反间计也会有所动摇,更何况是昏庸的赵王迁呢。王翦的反间计效果比长平之战好,廉颇当年只是被调离了战场,李牧却直接被赵王迁杀了,王翦没想到自己的反间计能有如此神效,十分高兴,为了感谢赵王迁的支持,王翦灭了他的赵国。
秦王宫内,聚集众多文武大臣,谈论灭楚大计,秦始皇走到王翦面前,道“王老将军,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如若寡人派你去灭楚,你需要多少人马?”
王翦不假思索道“楚国强大,非六十万精兵不可。”
闻言秦始皇皱了皱眉头,不满道“王老将军怕是老了,区区楚国何须如此大费周章?”
李信这时请战道“只需二十万精兵,臣就可以灭掉楚国。”
秦始皇大喜,赞其年轻有为,而王翦却因此事称病,回到故乡。王翦肯定知道,用不了多久王上肯定会来请自己出山的,果不其然,李信大败,楚军西进,秦始皇来到频阳,亲自请王翦出山。
“寡人后悔没听你的计策,李信果然不敌楚军,害秦国蒙羞,你虽有病在身,难道忍心至寡人于不顾吗?”秦始皇道。
王翦故意摆谱,装蒜道“臣老了,已经不堪重用,大王还是另选良将吧。”
秦始皇再次道歉道“上次寡人没听你的,是寡人之错,但军情紧急,请将军不要再多说了。”
在大王面前摆谱是很爽,但王翦知道,在大王面前摆谱要适可而止,不然曾经的白起就是自己的榜样,于是王翦道“大王一定要用臣,非六十万精兵不可。”
秦始皇一口答应,但在王翦出征之时却心存担忧,王翦一眼识破秦始皇内心所想,于是上前对秦始皇道“臣看中了几处豪宅和良田,而我又子孙众多,希望大王可以赐给我,让我给后代多留点家业。”
秦始皇答应了,可王翦出关之前又向秦始皇五次讨要田地,连手下都看不下去了,王翦解释道“秦王生性多疑,今日将全国之兵交付于我,定会担忧我拥兵自立,所以我屡屡讨要封赏,以此表明自己没有大志,让秦王安心。”
灭楚之战,王翦对项燕,两人都是名将,王翦没有必胜把握,所以来到楚国后,安营扎寨,住起来了,就像来旅游一样,完全没有要打仗的意思,就这样双方耗了一年。
楚王按耐不住了,催促项燕道“马上就要开春了,你再不打败敌军让将士回来种地,那明年我们就得吃西北风了。”
项燕连连骂阵,王翦充耳不闻,无奈之下,项燕只好撤兵回去,这时,一向拒战的王翦突然发起猛攻,打的项燕措手不及,楚国灭亡,项燕战死。
诛灭六国,功成名就之后王翦选择了归隐,狡兔死,走狗烹,王翦没有韩信那么执着,没白起那么固执,他知道,天下已定,自己已经没有用处,如果继续待下去也毫无意义,甚至有可能晚节不保,或许是岁月的积累让他看淡了名利,也或许是勾践之举让他明白了放下。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被赐死,李牧被暗杀,廉颇郁郁而终,唯独王翦安享晚年,流芳百世。
本文作者:史留英雄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