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战败撤到江东后能否东山再起的再认识野史趣闻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不肯过江东,这不仅是李清照对项羽的惋惜,同时包含了也是很多人对西楚霸王的留恋。受这一思想的影响,项羽过江东会就东山再起,重塑辉煌的观点越来越在茶余饭后中出现,而且楚汉相争和国共内战好像差不多?项羽过江东,并以江东为根据地,再图东山再起,好像和蒋介石败退到台湾的意思差不多?这一切的一切让人遐想,并且议论纷纷。但项羽回到江东后,真的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东山再起吗?我看未必。
首先,先看看那一时期的基本情况。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的灭亡,以刘邦为首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进行了争夺天下的战争,这场持续四年多的战争最后以项羽乌江自刎失败(公元前202年),刘邦获得天下,建立汉朝而告终。秦末,项羽假借楚怀王的名义自立西楚霸王,并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韩成为韩王;司马卬为殷王;赵歇为代王;张耳为长沙王;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 临江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慰济北王。
为何说项羽如果度过乌江,最终还是失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人口因素。有人说,江东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项羽可以在这里立足并发展成为反攻刘邦的基地。持这一种观点的人似乎没有认识到江南地区的开发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江南地区发展程度相比于关中地区显然落后很多,那么这一观点似乎站不住脚。有人说,江东子弟数不胜数,项羽挥臂一呼则群起响应,反攻刘邦指日可待。持这一种观点的人似乎没有意识到秦末人口的数量,剧当代人口学家的估计秦末人口约为1650万人。而农业发展水平高低决定着人口的多寡,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主要集中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这也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当时全国人口分布格局为北多南少。从这一观点出发,即使项羽到达江东后招兵买马进行北伐,那么相比人口众多的北方显然也是式微的。
第二、盟友因素。有人说,项羽当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很多诸侯都会对他感恩戴德。的确,楚汉争霸前期项羽得到了很多盟友的支持,比如:章邯、司马欣、董翳、韩成、魏豹、张耳、申阳、司马卬、韩广、英布、共敖、吴芮。而刘邦的盟友只有赵歇、陈余。但我们接着看,章邯死于公元前206年;司马欣死于公元前203年;董翳死于公元前204年;韩成死于公元前206年;魏豹死于公元前204年;张耳后归顺刘邦死于公元前202年;申阳归顺刘邦;司马卬死于公元前205年;韩广死于公元前206年;英布归顺刘邦;共敖死于公元前204年(虽属于项羽阵营但从未支援过);吴芮归顺刘邦。从上述来看可以发现,项羽的盟友大多死于他之前,部分归顺刘邦。再看,到了垓下决战前的公元前202年项羽的盟友只有临江王共敖了。所以从这里来看,持有项羽过江东后会得到盟友的支持,显然有些站不住脚。当然也许有人会反驳这一种观点,认为项羽能力突出且有优秀的将军,那么项羽即使没有盟友的支持也同样能够同手下将领同心共德打败刘邦。这一种想法,我会接下来一一反驳。
第三,将领、谋士因素。有人说项羽能力突出,帐中将领同样突出,并举出项羽帐中的将领龙且、季布、曹咎、钟离昧、英布、项庄、周殷、项他、项声、项伯、丁固等等人才。也列举项羽帐下谋士如范增、陈婴等等。认为项羽度过江东后,即使没有太多的盟友支持,但借助帐中优秀的将领,同样能够东山再起。那么,请看到以下一组数据。丁固,项羽败后降汉被杀;龙且死于公元前203年;季布,项羽败后降刘,后官至中郎将;曹咎,公元前204年同司马欣同自刎于成皋;钟离昧,项羽败亡后投奔韩信,死于公元前200年的韩信逼迫;英布,降刘,死于公元前196年反汉;项庄,死于何时尚有争议。周殷,刘邦派遣英布刘贾入九江后,因诱叛楚。项他,公元前206年被擒。项声,没参加垓下之战,下落不明。项伯,项羽败后,刘邦怀念救恩,特赦,赐姓为刘。如果项羽过江东,手中大将可用的只有季布、钟离昧、项声、项伯、丁固。
那么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刘邦的盟友,到了垓下之战时期,盟友有彭越、张耳、韩信、韩广、英布、吴芮、闽越王无诸,并且已对西楚形成了一个包围的形式,自刎乌江可以得知项羽那时名义的统治范围以为西楚南部地区(见尾图)。帐下将领有,樊哙、周勃、韩信、彭越、卢绾、韩王信、灌婴、陈豨等等。而手下谋士,张良、陈平、曹参、萧何等等。将领、谋士多的数不胜数。因此即使项羽过了江东并以此为根据地,想反攻刘邦也是以卵击石。靠将领、谋士的作用同刘邦抗争,显然也是不可的。
第四,垓下之战是决战。灭项已准备多年,多年准备,刘强项弱格局已然出现。垓下之战为决战,即使项羽败退江东,则元气也为大伤,再想复苏,恐须几年,刘切然不会放窄窄长江而不渡,而养虎于旁。长江虽为天险,但长江不是海峡,江水也不是海水,江潮也不是海潮,渡江并不难。讲到这里,回到前面那一个话题,渡江后如同蒋介石败退台湾一样,有天险所守。这里我要反驳了,台湾问题之所以迟迟未决,我们不能够忽视国际因素,而项羽过江东后,没有外来强大的势力加以帮忙。也许有人会说我这里我说的不严谨,其实项羽同样是有借助外来强大势力反攻刘邦或者保护自己的可能,这个强大的势力就是匈奴。那么请你们看到这里,匈奴强大的原因。楚汉争霸时期,中原地区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冒顿才能独自强,从这里可以看出匈奴的统一、强大与中原战事有关。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项羽过江东后可以北上联系匈奴对汉朝进行南北夹击,至于这一点我承认项羽有这个联系匈奴的可能,但我绝不相信项羽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联合匈奴对抗刘邦,如联合攻刘,虽得天下,必失民心,刘氏既灭,项匈战事又起,民念大义联合御敌,败,则国亡种灭;胜,中原战事必将再起,故项羽绝不会联合匈奴对抗刘邦,或借助匈奴之势苟延馋喘。
第五,已失民心。秦末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凋零,人民渴望安定和平。项羽杀子婴、义帝、降卒尽失民心。而刘邦,虽屡败而附之者众,楚屡胜却无一人附者,人心怒楚,尤怒秦也。不得民心者难以得天下,项羽即到江东也尽失民心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还有根据地(老巢)的建设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这里我就不多叙述了。
连年征战没开发根据地怎么能够取胜,狡兔还有三个窝呢!
从上述来看,我认为项羽即便乌江不自刎,过了江东,也难成气候,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闲来无事,略写心得,谬论百出,望友指正并共同探讨。

本文作者:湘南书匠(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