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魏无忌野史趣闻
【导语】
战国末期,面对越来越强大的秦国,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络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而最为著名的是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

战国四公子
司马温公引用了扬子《法言》:
“或问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益乎?”曰:“上失其政,奸臣窃国命,何其益乎!”表明温公对四公子总体持否定态度。
我们用四篇文章,按照《资治通鉴》中的出场顺序,依次说一说著名的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之首,因为有他,其他诸侯国十多年不敢觊觎魏国。最著名的便是“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资治通鉴》记载了信陵君的一些小故事,不便单说,捡几个重要的。

信陵君魏无忌
悔杀缩高
信陵君率军攻管城不下,而管城的守将是魏国安陵缩高的儿子。信陵君便派人去见安陵君说,如果你能把缩高送到我这里来,我将让他做五大夫,并让他担任执节尉。安陵君不从,信陵君又派人直接去找缩高。而缩高回答说:
君之幸高也,将使高攻管也。夫父攻子守,人之笑也;见臣而下,是倍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敢再拜辞!
听缩高不从,信陵君勃然大怒,直接告诉安陵君说,如果你不把缩高押送给我,我必将十万大军直达安陵城下。但安陵君宁愿战死也不愿做这种害国害民的事。缩高听说后,直言:信陵君为人,悍猛而自用,此辞必反为国祸。吾已全己,无违人臣之义矣,岂可使吾君有魏患乎!缩高到使者客舍,拔剑自刎,信陵君这才悔悟,自责自己真乃小人,并为缩高着素服以示悼念。
窃符救赵
信陵君魏无忌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妻子。秦国攻打赵国时,平原君赵胜向魏国求救,指责魏无忌不出力。魏无忌实则多次向魏王请命,但魏王始终不为所动。魏无忌准备聚集门客赴赵以死相拼,路过一个曾经的门客家,这个人叫侯赢,已经七十多了,侯赢说:“公子好自为之,我老了不能跟您拼杀了。”魏无忌走了几里地,心里不是滋味儿,又返回来见侯赢。侯赢就笑了,给他指了条明路:
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尝闻公子为如姬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公子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晋鄙之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

窃符救赵
魏无忌果然搞到了兵符,临行前,侯赢有一次支招: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有如晋鄙合符而不授兵,复请之,则事危矣。臣客朱亥,其人力士,可与俱。晋鄙若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结果真如侯赢所言,章兵之将见了兵符还是不肯出兵,朱亥直接用“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从而选兵八万,解救赵国。
为秦所间不得善终
信陵君干出“窃符救赵”的事儿,在历史上是美谈,但对于魏王而言肯定心里不快,所以魏无忌自此留在了赵国。而秦国听说信陵君在赵,就出兵伐魏。魏王忧虑,想不计前嫌请回信陵君,信陵君害怕呀,下令门客“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大家都不敢劝他归魏,而毛公、薛公却劝他:
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话还没说完,魏无忌就起驾回魏,又担任了上将军,派人合纵各诸侯,而诸侯国听说信陵君又回魏国担任要职,纷纷响应,大败秦国蒙骜(这期间就发生了刚刚说的缩高之事)。

信陵君魏无忌
所以,秦国人一直想离间魏无忌,下重金找到被信陵君所杀的晋鄙的门客,让他去劝说魏王:“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复为将,诸侯皆属,天下徒闻信陵君而不闻魏王矣。”(在外亡十年,就是他“窃符救赵”之后不敢回魏国,在赵国待了十年)
除此之外,秦王多次让人祝贺信陵君说,当上魏王没有哇?
魏王呢,多次听说信陵君的这些诋毁之词,逐渐逐渐就不信任他了,夺了他的上将军职务。“信陵君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日夜以酒色自娱,凡四岁而卒。”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很高的,这也是他之所以排在战国四公子之首的原因。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就是褒扬的,在《太史公自序》里还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就连后期项羽起兵时,有个叫张耳的人年少时还是魏无忌的门客,同时期的陈希也十分仰慕信陵君魏无忌。司马温公虽然没有直接单独评价信陵君,但从他引用杨雄的话可以看出,他对信陵君是持否定态度的。
本文作者:小白读资治通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