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为什么没有杀掉洪承畴?野史趣闻

2018-10-23 19:31:50

1

箕子是纣王的叔叔,他发现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

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

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

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国家怕是不会长久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武王伐纣,商亡。

——《韩非子·喻老篇》

2

姬发建立周朝之后,将功臣和宗室分封到各地,拱卫中央。姜太公被分封到齐国,周公被分封到鲁国。关于如何治理各自的封地,周公曾和姜太公友好地交流了双方的意见(分歧很大)。

姜子牙问周公:“你打算怎么治理鲁国?”

周公道:“尊崇地位高的人,亲近自己的亲属宗族(尊尊亲亲)。”

姜子牙听到之后,说:“要是这么着的话,你的鲁国会慢慢衰弱的!”

于是,周公问姜子牙:“那你打算怎么治理齐国呢?”

姜子牙答道:“唯才是举,有功就赏(举贤而上功)。”

周公说道:“那之后齐国今后会被功高震主的臣属篡夺。”

由于鲁国为了遵循礼制和社会秩序,任人唯亲,国力逐渐衰弱,最后被楚国所灭。

齐国唯才是举,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十分强大,但总有大臣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最后齐国被封臣田氏取代。

——《汉书·地理志》和《淮南子·齐俗训》

3

崇祯十四年春,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驰援锦州。但因为种种原因全军覆没,洪承畴兵败被俘。

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仍不放弃,特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试探洪承畴的决心。

范文程至,洪承畴大肆咆哮,而范文程丝毫不提招降的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

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洪承畴不想死。连一件衣服都如此爱惜,何况自己性命呢?”

于是,皇太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洪承畴,降。

——《清史稿》

讲了上面三个故事,其实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很多事情,往往在很小的地方就能推测出未来的走向。同样的,小事也会影响大的走向。开个玩笑,我们设想下面几个场景:

滑铁卢战场上,格鲁希元帅听到了枪炮声,及时赶到战场。

凯库勒在研究苯的分子结构式,始终想不明白,晚上的饭很好吃,他睡得很香。

元首决定不给英军留面子,命令装甲师猛攻敦刻尔克。

弗莱明来到自己许久没有打扫的实验室,发现他的金葡菌培养皿已经被洗得干干净净。

历史从此改变。


本文作者:航班管家(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