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如何杀死戚姬?戚夫人为何凄惨收场?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野史趣闻
在最初和项羽的几次对阵中,刘邦一败涂地。彭城一战,刘邦联军五十六万军队被项羽率三万精兵打败,刘邦的父亲、老婆都成了项羽的俘虏。丢掉了老父亲,刘邦可能有点不舒服;可没有了老婆,刘邦却不急,因为他意外地得到了美人。那位美人,戚夫人”。

刘邦连饮数杯,愁肠渐放,委婉问戚女是否许人。
老人说:“尚未。前有一相士说小女颇有贵相,今日大王到此,莫非前缘注定,应侍大王巾栉,未知大王尊意如何?”
刘邦大喜,当下解下玉带作为聘礼。老人再唤戚女出拜。戚女羞答答地接过玉带,然后用纤纤素手斟酒奉献刘邦,刘邦一饮而尽。透过迷濛的双眼,刘邦看到了一朵含苞的花朵,在悄悄绽放。
戚美人年不满二十,擅跳“翘袖折腰”之舞。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甩袖似轻云舒展,折腰如杨柳随风,且花样繁复,极具韵律美。戚美人还长于鼓瑟。那节奏分明、情感饱满细腻的演奏,刘邦听着听着,便吕雉为皇后,吕后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封戚美人为夫人,刘如意为赵王。
两个女人,为了各自的儿子,也为了自己日后的荣华富贵,在皇宫内外,暗暗地进行着角逐。
吕后知道自己人老珠黄,要让刘邦改变态度,只能借助外力;戚姬清楚自己千娇百媚,要打动刘邦,只能靠自己的魅力!
刘邦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最后讨好戚夫人,决定改立太子。
一天临朝,刘邦提出改立太子。群臣听后,都很惊骇,黑压压地跪了一地,同声力争。都说立嫡以长是古今通例,且东宫册立有年,并无过失,不可无端废黜。刘邦不听,喝令侍臣立刻草诏。
一日,刘邦置酒宫中,召太子侍宴。刘邦见太子身后的四个白胡子老头,很是诧异。当得知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对他们说:“朕曾经请你们出山,你们不肯,现在怎么肯帮助太子了?”
四人回答:“太子仁厚,礼贤下士。我们甘愿为他效命。”
刘邦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已不可废,勉强喝了点酒,草草罢宴。回去后,无奈地对戚夫人说:“太子羽翼已丰,居然请来了商山四皓帮忙,废不掉了。”戚夫人哭着说:“妾并非定欲废长立幼,但陛下万年之后,妾母子的性命,必会悬在皇后手中。希望陛下曲意保全!”
刘邦说:“我会设法,决不使你们母子吃亏。”戚夫人只好收泪,耐心等待。刘邦沉吟了好几天,也想不出一个万全之计。
母子别离夫妻垂泪
刘邦清楚吕后和戚姬的争斗。他预感到,他死后得胜的一方,是不会放过另一方的。现在,既然改立太子已不可能,那日后得势的一方,肯定是吕后了。他要为他深爱着的美人和儿子安排一条活路。
刘邦内心的隐痛,符玺御史赵尧揣摸得一清二楚。他向刘邦献上一策:让赵王如意到自己的封地赵国,再为赵王配备一名刚性的大臣,就任赵王相,对赵王进行保护。赵尧推荐的大臣就是那位口吃的周昌。周昌素来为吕后、太子及内外群臣所敬畏,让他保护赵王,应可无虞。刘邦便任周昌为赵相。
吕后令人把戚夫人抓来,剃去她亮丽乌黑的秀发,给她穿上赤土染成红色的囚衣,戴上冰冷的铁枷,关在“永春巷”的特别监狱里。戚夫人每天都要舂米,而且数量已经规定好了,舂不完就进行严惩。戚夫人一边舂米,一边唱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吕太后毒杀了刘如意后,接着,她下令砍断戚夫人的双手双足,再把她的眼睛挖出来,用烟把她的耳朵熏聋,又强迫她喝下哑药,然后扔在厕所里,命名“人彘”(彘,猪)。她光着头,两眼已成两个鲜血涔涔滴出的黑洞,耳朵听不见,只能干张大口。无手,无脚,不能站,不能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她只能在心里痴想和盼望她的爱儿来搭救她,也只能去回忆昔日和刘邦恩爱的往事。黑洞中流下的不是滴滴泪而是点点血。
一旦事情和切身利益相连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刘邦也不例外。当刘邦面对项羽,面对韩信的时候,他能够冷静的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当面对戚夫人,面对自己钟爱的小儿子刘如意的时候,却做出了一连串的不理智的事情。而这些最终导致了戚夫人的死亡。
其一,刘邦贸然选择询问大臣的意见。在刘邦有了废太子的意思之后,曾经多次向身边的一些近臣征求意见,不料却遭到很多元老众诚的反对。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张良和叔孙通。当吕后向张良问计之时,张良以为,刘邦曾经多次下诏邀请商山四皓出仕,可都没能成功,如果太子能够汉朝的一些元老重臣走的很近。我们可以数一数,萧何、曹参、樊哙等等,一大串的汉朝元勋本就是沛县人,甚至就是吕后的亲戚,而在刘邦称帝之后,吕后在消灭诸侯之时,更是充分的展现了她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大臣敬畏。可是,吕后的势力其实远远没有刘邦认为的那么强大。是以吕后在听到朝臣的议论之后非常惊恐,以至于让自己的兄弟去向张良求计。刘邦贸然向大臣询问,无异于把戚夫人和刘如意过早的暴露在吕后的对立面。当暴风雨来临之时,一棵小树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其二,当册立失败之后没有相应的保护政策。当刘邦以为大势已去的时候,当然开始为戚夫人担心。他也明白,以吕后的狠毒心肠,是绝对不会轻易的放过戚夫人母子的。可如何安排他们呢?这是有人献计,不如把夫人和赵王安排到自己的封国,然后派一位强有力的大臣去担任封国的相不就可以吗?刘邦此时早已方寸大乱,竟然就相信了这个计策。其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逃到封国就可以保证安全?而封国的相是由中央进行任命的,又怎么能够和中央对抗呢?
只因为刘邦不仅仅是戚夫人的男人,不仅仅是刘如意的父亲,更是大汉朝的天子,身负天下的兴亡,有怎么能够因为小儿女之私情,而让刚刚一统,伤痕累累的汉朝再起风波呢?于是刘邦选择了沉默。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只在沉默中死亡。
名人介绍

戚夫人(?-前194年),又称戚姬,秦末定陶(今山东定陶)人,刘邦做汉王时得到她,很是宠爱,生下赵隐王刘如意。刘邦因特别宠幸戚夫人,继而认为吕后之子刘盈为人仁弱,不像自己的个性作风,戚姬得到宠幸,常跟随刘邦到关东,她日夜啼泣,要让刘邦下定决心废黜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如意几次险些取代刘盈。大臣们认为刘邦因爱废立,故不支持刘邦易储。
在这种高压情形下,刘邦不得停止这起因爱废立。刘邦死后,吕后囚戚夫人于永巷,让其每日舂米,戚夫人心生不满,她不甘自己曾经是先帝宠姬如今却被贬为舂奴,她通过歌唱形式,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自己被吕后贬做舂奴,吕后得知贬为舂奴后的戚夫人并不甘心,气得勃然大怒,接着吕后派人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毒哑的她的喉咙,把她关在猪圈中,称之为人彘,数天之后戚夫人惨死于摧残中。

《戚夫人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
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谁使告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儿子啊,你为赵王,而你的母亲却成了奴隶。
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还经常有死的危险。
与你相离三千里,应当让谁去给你送信,告知你呢?
注释
(1)子为王:指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赵王。
(2)虏:奴仆。《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3)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使破碎或去皮壳。
(4)薄:通迫。终日舂薄暮指每天舂米直到暮时。
(5)三千里:此处为虚指,赵王刘如意的封国位于赵地,与京城长安相隔甚远。
(6)汝:你。

【作品鉴赏】
《戚夫人歌》刘邦驾崩,吕后立即下令,将戚夫人囚禁永巷(别宫)
《戚夫人歌》属于乐府的《杂歌谣辞》。 子为王,母为虏。《戚夫人歌》这两句平平的开头,实包含了吕后与戚夫人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明争暗斗。作为刘邦的宠姬,戚夫人也曾有过一段昙花一现式的体面和风光:她在刘邦称王汉中以后,常侍左右、深得爱幸,竟使为人刚毅,佐高帝定天下的原配吕后,也因此日见冷落和疏远;她的儿子赵王如意,因为颇有乃父无赖之性,不像吕后之子刘盈(后为惠帝)那般仁弱,更被刘邦赞为类我,几乎取代刘盈立为太子。
因为有这样一段关涉帝位的争斗,吕后早就恨透了戚夫人。一当刘邦驾崩,吕后立即下令,将戚夫人囚禁永巷(别宫),髡钳(剃去头发、颈戴铁圈),衣赭衣(罪犯所穿赤褐色衣服),罚她操杵舂作。戚夫人贵为高帝之妃、赵王之母,旦暮之间便成了吕后的阶下之囚,反映了汉廷后宫突起的风波何其险恶!《戚夫人歌》开头两句,正以戚夫人母子地位的鲜明对比,唱出了这位贵夫人身陷永巷的怨愤和不平。

《戚夫人歌》戚夫人在诗中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充溢着惨凄忧郁之情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则紧承起句,进一步抒写戚夫人自朝至暮舂作不息的痛苦境遇。戚夫人当然明白:刘邦一死,刘盈继立为帝,身为皇太后的吕雉,是再也不会放过她的了。囚于永巷,罚以舂作,不过是为了羞辱她罢了;羞辱过后,还不要致她死命?她实在就是一位迟早待戮的死囚而已!常与死为伍一句,酸楚恻怛,使悲愤的唱叹,一下化作绝望的呼号,令人不堪卒听。俗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戚夫人歌》是戚夫人操杵舂作之时脱口而作的歌,运用的是三、五言句式的俚歌俗曲。
歌辞朴实,明白如话,却哀怨感愤、摄人心魄。它的动人之处,正在于这是发自后宫之争中孤弱无依、惨遭祸殃的妇人心底的真情,不假掩饰地唱出了她操杵舂作、思远念子的酸辛、悲苦、绝望和幽怨。因为是弱者遭祸,故最能赢得人们的同情;因为不假掩饰,语浅而情长,故最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戚夫人歌》从字面上看,句句明白易懂,但读后使人感到心情很是沉重。戚夫人在诗中如泣如诉,字里行间充溢着惨凄忧郁之情。
她深感不满的是自己身为藩王的母亲,却在为别人做奴隶,被迫从早到晚不停地舂米,这样的生活好比在死亡的边沿上挣扎,却没有人能把自己这种处境告诉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子。她多么希望能有人来救她脱出这无边的苦海啊!她在呼喊,在求救,这也是她唯一能采用的呼救的方式了。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