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旧石器 拥抱泥河湾”——走进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现场野史趣闻

2018-10-23 18:06:31

在人的一生中,

总会不经意间问起,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我要做什么?

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

走近旧石器,拥抱泥河湾。

探寻东方人类的起源地,

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解决我从哪里来的问题。

来自远古的祖先


在第十二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由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河北省泥河湾文化研究会、腾讯大燕网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的 “走近旧石器 拥抱泥河湾”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周)于6月10日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文化广场隆重开启。来自河北省院校、社会各界公众代表和考古专家们、媒体记者近200人一起走进泥河湾,穿越时空,体验考古,打制石器,亲手触摸、感知“东方人类故乡”的神秘色彩。

泥河湾博物馆

与会人员参观了泥河湾博物馆、毛皮文化专题博物馆,用心去聆听,用眼去观察,现场体验AR——现代与远古达成了互动。先后召开了人类起源公众科普讲座、旧石器考古与遗产论坛、我与泥河湾公众讲座、首届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青年论坛,相关考古专家现场作报告,并以互动形式进行了交流。

原始人的盛宴,现代人的围观

我们的祖始已学会了用火

据说这是一种播种的器械

6月10日,在泥河湾文化广场举行了活动的启动仪式,现场颁发了裴文中奖、贾兰坡奖和泥河湾突出贡献奖三个奖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李耀光授授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旗帜,张家口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莉宣布首届中国旧石器文化节暨河北泥河湾2017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周)开幕。

颁奖

揭牌仪式

旗帜传承,接过的也是责任

宣布开幕

开幕式文艺展演


10日下午,在泥河湾文化广场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石器模拟打制比赛决赛,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十名选手杀入了决赛环节,他们利用黑曜岩原料对旧石器时代人类发明的两面加工技术、石叶和细石叶技术、勒瓦娄哇等技术进行模拟打制,制作手斧、石矛头、箭镞等精美工具。

选手认真进行比赛

石器打制过程中落下的碎屑不规则而锋利

作为旧石器时代的指示物——打制石器,是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加工而成,分碰砧法、摔击法、锤击法、砸击法、间接打片法,是石器时代的主要工具或兵器。

原始人用纯手工打造的天然“刀具”,将羊肉剔骨、分割,大块的肉和小块的肉分别摆

我点点又倒倒,切菜不用刀

原始人表演团向观众展示了这些石器的具体功能和使用方式。腾讯大燕网对此次比赛进行了全程直播,带您穿越到几万年的旧石器时代。

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30位评委的客观评议,来自河北师大的仝广选手获得全国高校打制石器决赛一等奖。


小长梁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官厅村西北。小长梁遗址文化层是厚0.5-0.8米的灰色粉砂质层,上面的泥河湾层厚54米,顶部覆盖14米厚的黄土堆积。1978年秋天,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李毅等人在泥河湾调查时发现小长梁遗址,之后进行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可以鉴定的种类有:上新世异费鼠相似种、貂、桑氏鬣狗、古菱齿象、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披毛犀、鹿、羚羊、牛类。三趾马是第三纪的标志动物,可以延续到第四纪早期,在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早更新世遗址中,当时只有该遗址发现了这种古老的动物。

小长梁遗址石制品以小型为主,采用锤击法打片,出现少量砸击石片。砸击打片方法的出现,突破了当时普遍认为该方法源于北京人的说法,将其历史大大提前,意味着在泥河湾地区寻找古人类早期活动遗迹的努力,终于获得重大突破,证实了泥河湾曾经生活过早期人类的科学论断。据古地磁测年,小长梁遗址距今约136万年。专家推测,“小长梁人”认知能力接近现代12岁儿童智力。

小长梁遗址的发现在中国早更新世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1年,作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人类活动最北端的见证,小长梁遗址的名字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270米长青铜甬道第一阶。


油房遗址,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油房村南1500米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1986年进行首次发掘,面积28平方米,获3000余件石制品和少量哺乳动物化石。2013~2016年,作为河北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东方人类探源工程”中的考古学专题,河北师范大学泥河湾考古研究院对油房遗址进行了新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在传统文化层下部新发现石片石器文化层。初步测年显示,油房遗址代表的文化正处于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MIS3,距今约5.6~2.5万年),从而填补了泥河湾盆地和华北地区距今5~2万年的考古学研究空白。发掘出土石制品、动物化石、烧骨、装饰品类等遗物一万余件,发现多处古人类活动遗迹,在复原古人类生活模式、石器制作技术和栖居形式等方面具有很高研究价值。

研究认为,油房遗址具有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石片石器文化向石叶、细石叶工业文化的双重过渡性质,改变了学界对于该遗址文化内涵和文化分期的认识,对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过程提出了新的思考,在探讨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的演化和扩散、环境演变与古人类文化适应的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此次“走近旧石器 拥抱泥河湾”第三届泥河湾公众考古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文化遗产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向公众宣传、展示了泥河湾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感受泥河湾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热爱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让文物保护融入当地社会发展,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本文作者:闫晓苹(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