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亚英墩新石器遗址野史趣闻

2018-10-23 18:03:53

考古学家正在进行发掘工作

英墩遗址出土的陶小杯

英墩遗址贝壳层

本报讯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以三亚英墩新石器遗址(以下简称英墩遗址)、陵水桥山和莲子湾为代表的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遗址在列,填补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诸多空白,对考古研究及文物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据悉,三亚英墩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谱系的重要基石。昨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该遗址发现,因长期无人管理,部分陶器已经出现风化,考古学家们正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已发掘的遗址面积共297平方米,复原30余件陶器,出土9件石器。记者 徐一凡 文/图

发现 英墩遗址系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

据了解,英墩遗址位于三亚市海棠区林旺社区江林村东约1.5公里,处于海棠湾沿岸沙堤的南端,东临大海,西濒铁炉港。铁炉港以西、以南有丘陵屏障,是古人宜居之所。

昨日下午,记者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博士刘业沣的带领下,实地探访了该处遗址。据刘业沣介绍,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海南开展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2014年8月,联合考古队对陵水至三亚东部沿海地区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英墩遗址。

2015年3月至5月,联合考古队对英墩遗址进行了第一季度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英墩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贝壳堆积之丰厚、出土遗物之丰富,目前在整个华南地区都极为罕见。”刘业沣说,英墩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遗存对相关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追溯 距今6000多年

据刘业沣介绍,英墩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目前部分陶器已经出现风化现象,考古学家第一季度发掘的遗址面积共225平方米,目前考古队员正在进行第二季度的发掘,已发掘面积为72平方米。“从该处遗址可以看出古人日常的食物,是以贝壳等水陆生动物为主。目前已发掘的堆积层共有11层,贝壳层堆积最厚的地方达80厘米。”

刘业沣说,遗址堆积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遗址堆积中出土了夹粗砂的平底盘形釜,以及夹细砂的罐、钵、杯等器物。晚期遗址堆积中出土了磨光红衣陶片,与陵水莲子湾遗址及桥山遗址第三层出土的器物相近。“目前,考古学家已复原的陶器共30余件,已出土的石器共9件,其中还出土一件鱼骨串饰。”刘业沣说。

意义 对“南岛语族”研究意义重大

刘业沣说,考古学家在英墩遗址的每一点收获,都将填补海南考古的空白。“根据目前出土的遗物及地层关系可以判断英墩遗址遗存应早于莲子湾遗址遗存,这将是构建海南岛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与谱系的重要基石。”刘业沣说。“这些遗存自成体系,具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北与华南大陆的考古学文化联系密切,南与东南亚及南太平洋地区有所关联,是中华文明对外辐射的重要据点。”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语境下,‘南岛语族’的话题引起学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热议。海南岛背靠华南地区,面向海洋,是‘南岛语族’起源与迁徙的重要节点,一般认为‘南岛语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作为海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代表之一,英墩遗存对‘南岛语族’相关研究意义重大。”刘业沣说。

部门

海棠区政府:将编制保护方案,采取保护措施

据海棠区政府旅游文体局主任李子衿介绍,英墩遗址被发掘前,因长期无人管理,原始风貌已遭到破坏,目前考古学家正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下一步,区政府将编制相关保护方案,对现有遗址采取保护措施。“作为6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文物,接下来,我们将向上级部门申报提高文物保护级别,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李子衿说,编制保护方案后,区政府将加强对遗址的日常管理,将增设巡逻队员进行日常巡逻。“英墩遗址出土的文物属于国有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海南考古的空白,为海棠湾乃至海南东部沿海地区的史前人类的行为模式、生计模式、生存环境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文作者:海南特区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