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之死(原创)野史趣闻
翁美玲,1985年5月14日在家中开煤气自杀,享年26岁。
她墓前摆放的鲜花至今仍四季不断,人们纷纷用鲜花表达哀思,寄托对生命如花般凋零的无限惆怅。
如今那些看着83版的《射雕英雄传》孩童已经为人父母,收集印着她相片的不干胶贴纸的人已经长大。
她扮演的黄蓉,成了完美的经典,从此她和黄蓉成为一,是观众心目中早已定格,非她莫属,无可取代的角色。后来的“黄蓉”感觉都像盗版,不是“原装标配”,除了煞风景,就是画蛇添足,而她是绝版的黄蓉,似乎金庸笔下的黄蓉就是为她而写的……
一部片子,一个形象,一声“靖哥哥”,成就一个偶像。活泼伶俐,冰雪聪明。她银铃般的笑声,她甜美温婉的嗓音,她清澈晶莹的大眼睛,她洁白可爱的虎牙,她刁蛮任性的辣妹脾性,这些都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她火热专一的爱情,更是深入人心,令人向往。她的情感是这样的坚定,情愿委屈求全也绝不放弃。是她开启了靖哥哥的爱情,在她的引导下,拙夫智妻的天作之合,令人称羡不已。那爱的童话,带给多少少男少女梦幻般的憧憬——美好而纯粹。
然而,现实版的“靖蓉恋”,无情地夭折了。汤镇业与翁美玲18个月的热恋,伴随着争吵、猜忌,种种演艺圈的压力,全剧终了。情愿死也不愿分手的“蓉儿”,香消玉殒,银幕上娇滴滴的形象,从此成为伤感的记忆。她的葬礼上,十万市民泪眼相送,与其说是粉丝的追捧,不如说是对年轻生命的叹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情感,就叫一个任性!翁美玲的情感,火辣执着,这是她对情感的诠释。难道每个人没有自己表达情感的权利吗?爱情专一排他的特质,通常不是表现为嫉妒吗?之前因为汤与其他女星拍感情戏,而被怀疑入戏太深,恐怕会假戏真作的炒作,纷纷扰扰,为此翁早已醋海翻波,耿耿于怀了。终于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上,再次听到主持人当面问及汤镇业与某女星的暧昧,试探她的反应时,她强忍内心不快,在公众视线里,表现得淡定而优雅,对传言不置可否。可回去后即与汤大吵一架,二人不欢而散。分开后痛定思痛,愁肠百结。在没有收到汤的支言片语后,那一句——今晚你不回话,就再也看不到我了。成了最后的遗言!也许类似要挟的话说过不止一次了吧?汤一再绷紧的神经,对此再也没有忧心忡忡的焦急与恐慌。总是以此“得胜”的翁,这一次没能盼到心上人大度的回转,煎熬了一夜,万念俱灰,拧开了煤气,在昏沉沉中永别于世……
没有爱,生命就没有意义,活着也是受罪。翁似乎表达了这一层意思吧?对她的死,同情者把愤怒转向了汤镇业,指责怒骂不绝于耳。对此,下半生活在翁美玲之死阴影中的汤,无可奈何。当年影视事业如日中天的翁,气势如虹,名利兼收。而汤却正相反,有日薄西山的颓丧。诚然,这是男人的悲哀,汗流满面,养家糊口的骄傲,在优势突出的“帮助者”面前,有种沮丧至极的失落。想到不能兑现当年的责任感,若靠女友的影响力生活,勉强屈居配角,大丈夫颜面何存?翁以死明志,死者为大,翁的过失早被忽略不计了,而活着的汤注定了要为翁之死买单,他的点滴失误被无情放大,不也是应当的吗?
不能说汤,躺着也中枪。但明星也罢,名人也罢,面对棘手的情感,身不由己的尴尬如影随形,我们似乎无力阻止泛滥的情感所造成的伤害。情感在我们身上,从我们而出,竟然能够毁灭我们自身,这样的杀伤力我们预见了吗?脱缰的野马谁能阻挡它狂野的奔跑?炽热的情感,我们在追捧、讴歌的同时,饱含期待会有美好的结果,却发现当不受控制时,毁灭性的灾难如火山般喷发,葬身情感的火山之下的人们,是否冤枉?当情感也能成为吞噬生命的凶手,我们是否还无视其蛮横?
驾驭不住情感的人,所酿成的灾难,究竟谁来买单?“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清人的开国功臣。一介武夫的“汉奸”行为,为267年亡国于异族的汉人,作了生动的注脚。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柔弱的江南人愤起反抗的结果,激起了屠夫的报复,惨死在清人刀下的无辜冤魂,谁知道是在为一人的情感买单呢?
面对愈演愈烈,颂扬情感的影视作品,笔者深忧,情感功能的夸大,泛滥成灾的时候,不是舍己成全别人,而是用情感掌控辖制人的时候,又有多少无妄之灾呢?
汤与翁,一个浓缩版的情感活剧,同是艺人,在银幕上的情感演绎是那么令人如醉如痴,浮想联篇,在二人现实生活的真实演绎时却成了一声叹息。30年过去了,孰是孰非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倘若翁当时有个闺蜜陪伴,倘若汤知道翁此时的心境,他也断不会不理不顾,连她最终的遗言也没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吧?
谁说“靖蓉恋”只能停留在银幕上?
本文作者:圣爱无边(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