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故宫博物院玉器大展|源头活水来野史趣闻

2018-09-16 15:00:33

十到十四世紀,中國歷史陷入漢人與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政權並立、更迭,宋、遼、金相互對峙,時而戰爭、時而結盟的局面,直到元朝才天下底定。玉器成長的脈動,並未受政治動盪影響而停滯,反而因為異文化的接觸、衝擊與交融,得以廣納更多元且繽紛、生動的內容,好比朱熹的詩句「為有源頭活水來」一般,顯得生機盎然,並且為後世創立新的典範。


繼承與變革

宋代朝廷為彰顯道統,整理上古禮樂遂成國家大事。依循傳統,玉質的「祭器」與「瑞器」仍是禮制中崇高的象徵,遼、金、元則深受宋人典章制度的影響,故此時如封禪典禮的祝段膬浴⒐诜中之帶飾或帽頂等禮儀器用,均以玉為尊。

在知識份子亦參與求古探源,復古風潮興起之際,出土的古銅、玉器不再只是祥瑞吉兆,更被視為歷史文化的載體,以追慕古代政治理想與聖賢遺德,因此,引發出集藏、研究、編目、仿製,甚至偽造古器的潮流,啟發後代文人品味的脈絡。仿古風格玉器除了仿作璧、琮、璜、韘形佩等古代玉器類型,更開始以玉仿上古銅器如壺、匜、卣、簋等造形。

宋真宗祥符元年

禪地玉冊附玉匱嵌片

金、元

龍形玉佩

南宋至元

玉劍鐔(琫)

南宋

螭虎及雲紋玉璧


衝擊與融合

遼為契丹、金乃女真、元係蒙古為主所建立的政權。這三支北方民族逐鹿中原前,游牧、漁獵是其生活的方式,故「弋獵網鈎」是無法亦不可忘記的國族根本,因此臨水岸縱鷹擒雁;入山林獵鹿射虎成為儀式外,相關題材與元素亦皆納入其玉器紋樣中,而呈現出的驚險畫面或季節色彩,給予定居農耕的漢族嶄新的視覺感受與創作靈感。

相對南方的宋人社會,三教合冶:「以佛修心;以道養生;以儒治世」的思潮下,玉器有了表現佛家經典故事;道家玄逸吉祥況味;儒家尚古窮理思想的樣式與圖案,甚至還彼此雜揉並列。如此具有豐富底蘊與哲思的玉器風貌,對於北方民族也是一種文化衝擊與吸引。

金至元

「春水」玉飾

金、元

「秋山」玉飾

遼、金舞人玉珮

南宋鹿紐玉印


個體與環境

「師法自然」是十到十四世紀藝術發展整體的趨勢。如在玉器範疇中,動物或人物主題,即由遠古組合式的神靈象徵,轉變為鮮活自然的寫生之作。不過寫生的意義並非逼真的外觀寫實,而是藉由合理的姿態營造神韻,在回首、翹臀或伸展腰脊等細微動作中,傳達神形兼備的生命感。

最重要的是,這時玉器紋樣開始透過簡要的環境細節以建立空間感,甚至是時間感:長可領略季節氛圍;短則看見生死剎那,具體而微的表現出萬物和自然的關係。此後,玉器常受繪畫的影響,不時以流露畫意為尚。有趣的是,清乾隆皇帝也觀察到這個時代新趨勢

南宋 兔钮玉印

金至元 玉鱼

宋、金 玉鹅

汀渚鷺鷥紋玉頂

宋至元

松下弈棋圖玉版


華麗與質樸

玉質「燕器」,即以玉做的日常瓶、盞、盤、盂等用器,在宋代是奢華象徵。當時漢人士大夫「崇儉」,大臣嘗以「不用玉器」為祖宗家法諫言帝王。徽宗飲宴欲用玉器,即畏人議論「太華」。反觀北方遼、金、元,雖一度有「禁造玉器」之令,但實際貴族並無顧忌,不時可見玉盤、碗,甚至馬具亦嵌玉飾,隱約形成北盛南斂的狀況。

就有限的考古出土物,十到十四世紀的玉器泰半為小巧的服飾、文房用品,部份玲瓏細緻,但多數簡單樸實。然而傳世品中,尤其清宮收藏者,卻出現一些宋至元代華麗與大方兼備的玉質「燕器」,正足以補述當時多元的等次與風格。

遼、金

玉龍紋盤

花結單柄圓洗

南宋、元

灰玉圖章

玉魚形盒(蓋另配)

北宋

雲紋玉飾


「玉頂」專區

本院藏有大量的「玉頂」,以元朝作品為主,攙雜金代者,亦有不少明、清仿作。一般認為「玉頂」原置於帽上,明代的收藏者或延用原功能為帽頂,或改嵌於爐蓋上為爐頂。其數目雖多,主題卻可以大致規劃出「汀渚鷺鷥」、「螭虎伏丘」、「花間行龍」、「荷葉鴛鴦」及「春水」、「秋山」等類。「螭虎伏丘」多以高浮雕技法製作,較為厚實,其餘各類則慣用多層次鏤空,營造層層疊疊的效果。多視角的設計手法,讓人既可享俯覽之趣,更適合環繞觀賞,許多作品豐富細膩,小中現大。

汀渚鷺鷥紋玉頂

螭虎伏丘紋玉頂

花間行龍紋玉頂

「滿池嬌」玉頂


击本文右上角,即可“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作者:京城第一玩家(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