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眼中3件国宝级文物,一件是夏朝文物,一件制造工艺已失传野史趣闻

2018-09-13 21:00:30

说起珍贵文物,多数人想到的是夏朝和商朝的青铜器,或是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等国宝。其实,在考古专家看来,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才更加重要。比如中国青铜文化,许多西方专家认为是源自苏美尔文明。但以下3件逆天的青铜器说明,中国青铜器的制造工艺和发达水平,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首屈一指。

陶寺遗址 出土文物

第一件文物是夏代前期的铜齿轮形器。这件逆天文物出土于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现收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06年,山西省考古队在陶寺遗址发现了一座贵族古墓,年代属于夏朝前期,距今约有4000年。这座古墓中出土了玉璧、玉璇玑和这件铜齿轮形器。它的造型为圆环,周围有29齿,酷似现代工业零件。出土时,这件文物位于墓主人的手臂上。

考古专家一直搞不清楚这件文物的用途,目前有三种猜想:第一种认为是古代饰品,类似玉镯,贵族将稀有的青铜器戴在身体上,以显示身份和社会地位。第二种说法认为是祭祀法具或礼器,类似夏朝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和青铜鼎,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第三种说法是天文仪器,配合陶寺观象台来确定节气和历法。使用时把中心对准月亮,根据齿牙划分的区域,来判定星座的位置情况。

夏朝青铜器

第二件文物是战国时期的铜齿轮。这件青铜器文物是洛阳博物馆的热门文物,1976年出土于洛阳战国粮仓遗址。战国时期,洛阳仍然是周天子的都城,这座粮仓也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粮仓之一。许多人认为,青铜器在战国仍然稀有,只被拿来铸造兵器,比如秦国的青铜剑和吴越宝剑。其实,中国工匠早就已经将青铜器应用于日常生活了。

这件战国青铜器距今已经超过2000年,但锈蚀的并不严重。根据专家分析,这件青铜器的原材料并不是纯铜,还含砷、锡等杂质,因此能像越王勾践剑一样保存完好。对于这件文物的真正用途,考古专家只能推测是某种吊运机械的零件。但翻遍了先秦古籍,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关记载。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原本认为是现代物品的齿轮,其实是中国古人发明的,只不过因为常年战乱,制造工艺已经失传了。

洛阳博物馆 战国铜齿轮

第三件文物是来自海南省博物馆的青铜环形器。只看出土地点已经够逆天了,但它居然是一件国宝级文物。我们一般认为海南是最没有考古价值的省份,因为古籍记载海南一直很落后,只有黎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居住,不可能有珍贵文物出土。

1994年,国家文物局在海南民间征集文物时,昌江县的一位村民拿出3件铜齿轮请专家鉴定,说是文物。专家当场就笑了,青铜器一般都是秦代以前的,海南怎么可能出土呢?看造型就是现代的工业零件。但另一位专家接过来一看,立即很肯定地说,这是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海南省博物馆 青铜器

​这位专家说,从保存情况来看,这件文物至少已经自然锈蚀了上千年。从文物上的制造工艺来看,是古代的范铸手法,不是现代的工艺。从青铜原料来看,这也是战国时期的用料,现在的找不到这样的铜。那么,这件青铜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村民坚持说是在路上捡来的。

这3件文物经权威专家鉴定后,确定年代属于战国晚期,定名为青铜绹纹环形器。但是对于这件文物的来源和用途,连权威专家也说不清。一直到今天,这件国宝级文物在博物馆展览时,文物下面的展览说明都不敢写,只留下一片空白。

本文作者:文史琅琊阁(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