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不是司马迁唯一功绩,其一生中,这两件事表明其能力不一般野史趣闻
众所周知,司马迁出生在一个史官之家,在他正式接父亲的班之前,他就已经入朝做了一名郎中。这是一个级别比较低的官职,但好处是可以陪在皇帝的身边。
司马迁
当时也正是汉武帝统治的极盛时期,武帝正好大喜功地频繁组织出巡和祭祀活动。因此,司马迁也就有了很多的机会随汉武帝巡游四方,这也为司马迁后来四处寻访写史记的资料打下了基础,想要写好“万卷书”就得走过“万里路”。
汉武帝
这样过了不久,在一次巡游回来后,司马迁就接受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视察和安抚西南少数民族(还是得在领导身边才能有表现的机会)。在这次出使的过程中,司马迁还是有意地记录和了解了西南地区的地理、物产以及风土人情等等信息。
司马迁在这次出差中通过归还其十座城的方式安抚了一个叫做“夜郎”的小国,后来这个“夜郎”小国后来就出现在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成语:“夜郎自大”,可见当时这个“夜郎”小国在太史公面前一定是表现得有些倨傲,但是司马迁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这次不大不小的“外交出访”任务,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外交官的能力和胸怀,但是“夜郎国”的人打死也想不到这位“外交官”后来把他们的国家写进了史书中讽刺了上千年。
夜郎国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封禅大典”,亲率18万人马从长安出发,北越长城,巡行边塞,东巡海上,礼拜嵩山,最后登上泰山。当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史官一直跟随在汉武帝的身边,这趟差事可不是一两个月,一去就是好几年,最后司马谈老先生就在出差的途中得了重病因公殉职了。
这时司马迁也从西南出差回来了,刚好赶上了和父亲见了最后一面,司马谈在弥留之际嘱咐儿子要为后世留下一部史书,可见司马谈老先生就是一位有了不起的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史官,后世也应该铭记这位老太史令。
当时的汉朝有这样一个习惯,老子做什么工作一般情况下儿子也会子承父业。三年后,38岁的司马迁也做上了太史令,当时的太史令除了修史工作之外,还兼管天文、气象、历法和占星等相关事宜,绝对的综合性人才。
司马迁感觉到当时所使用的历法谬误甚多,便向汉武帝提出要重修历法(这在古代可是非常具有技术含量的大工程),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之后,由司马迁带领一个二十多人的专家组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制定出了一部新的历法。武帝很快便将新的历法颁行全国,这就是《太初历》,之后的两千多年一直为我国所使用。
太初历
但是由于《史记》的成就太过辉煌,对后世的影响力太大,所以人们往往忘记了司马迁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天涯看点”微信公众号。
本文作者:天涯看点历史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