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永嘉之乱,中原人活不下去了,都向哪里避难?这些人后来影响深远野史趣闻
永嘉之乱
中国西晋晋惠帝时,朝廷腐败,发生八王之乱。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于离石(今属山西),国号汉(后来的前赵)。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继立。次年四月大将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鹿邑),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后歼灭三万余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汉将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发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大量人口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这为东晋偏安一隅作了预备,大量的侨州侨郡的设立,深刻地影响了东晋的政治面貌。同时,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经济的发展,中国古代经济中心进一步迁往南方。一般认为,现代闽南人、客家人的始祖来自于此时期南迁的中原人。
根据陈寅恪《人口流动的三个方向——东北、西北、南方》文中说法:从全国范围来看,当时北方人民避难流徙的方向有三:东北、西北、南方。流向东北的一支,托庇于鲜卑慕容政权之下。流向西北的一支,归依于凉州张轨的领域。流向南方的一支,侨寄于孙吴的故壤。这些流民对后来的政权更立,文化传统的承继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至于北人南来避难,可以分为两条路线,一是至长江上游,一至长江下游。
北府兵
中州士族逃命江左,中层阶级或次等士族,则选居在地广人稀的京口晋陵近旁一带。后来这个地区发展繁盛起来,居住在晋陵郡的流民为当时具有战斗力的集团。换言之,即江左北人的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及创建宋、齐、梁三朝的霸业的,都是此集团的子孙。
下面再说南来北人至长江上游的路线及其居住区域。
南来北人之上层文化士族,其先本居南阳一带,后徙江陵近旁地域,至江左政权后期渐次著称。梁元帝迁都江陵,为此集团最盛的时代。其次为迁至襄阳,原为住在南阳和新野地区的次等士族及雍、秦流民。他们也有武力,后形成了一个武力集团,时间晚于东部京口晋陵地区的北府兵集团。
永嘉之乱以来,胡族统治者往往将其武力所到的地域的各族居民,迁往政治中心地带,以便控制并役使。而当其政权不稳时,人民又回迁,些一来一去,影响极大。
有脉可寻的,是氐人和羌人的回迁。
苻健带邻十万氐人回迁,夺取长安,建立前秦。羌人回迁入关,不敌氐人,降于苻生。东北的慕容鲜卑于此时进入中原,建立前燕。前秦灭了前燕,又一次徙民,这次是将关东之人迁往关中。而后苻坚也曾将本族人迁往关东。
坞堡
与大规模人口迁徙不同的,在中原的部分大族,并没有走,而是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求自保。当时中原上广泛分布着众多坞堡,这些坞堡同样对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大加强了同姓宗族观念。
历朝历代的人口大迁徙,将更多的民族融入汉族,使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伸入边疆,也使注入了新鲜血液的汉族再一次焕发生机,更使我们祖国的各地整合成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有多少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曾经的一个辉煌后,湮没不语,更有多少新的民族诞生,拥有了下一次的崛起,继写汉文化的不朽。汉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它来自于中国历史上各个光辉民族的融合,中国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它有几千年的厚重文化的叠加,博大精深的思想的含蕴,同时也有腐蚀禁锢的各种流毒,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国度,又是一个十分有故事的王国。
我们有太多的东西不懂,太多的智慧丢失,太多的传统改变,我们在还未能创建一个更优秀的文化体系的时候,却放弃了许多过去美好的事物。我们在还未知是非对错之时,却否定了许多曾经的所有。我们是不是有太多遗憾之处,是不是应有悔悟!
本文作者:红山散人(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