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命皇后:一直被慈禧视为眼中钉,同治帝一死,就被逼死野史趣闻
世人皆知皇帝不好当,其实皇后也不好当。皇后不仅要母仪天下,还需要处理好三宫六院复杂的妻妾关系,甚至要讨好皇太后。皇家也是寻常家,普通家庭常见的婆媳之争在皇室也经常发生,如果碰上了恶婆婆,皇后的结局会更加悲惨。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便是很好的例子。

崇绮
阿鲁特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她的祖父赛尚阿是大学士,外祖父端华是顾命八大臣,父亲崇绮是清朝唯一旗人状元。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阿鲁特氏从小耳濡目染,文化修养颇高,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
1872年,慈安和慈禧为十七岁的同治帝选后立妃。在皇后人选上,慈安和慈禧产生了分歧。慈安觉得阿鲁特氏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是理想的皇后人选。慈禧觉得刑部外员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阅历尚浅,易受摆布,是最适合的皇后人选。
由于两人意见不统一,她们将选择权交给同治帝。同治帝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其择为皇后人选。慈禧为此很不高兴,对阿鲁特氏怀恨在心。同年九月,同治帝举行婚礼,场面奢华,是继康熙帝之后,最盛大的一次婚礼。

婚后的两人过得十分甜蜜,让守寡多年的慈禧心生妒意。慈禧派人监视同治帝和阿鲁特氏的一举一动,还下谕:“富察氏贤惠,虽屈居妃位,宜加眷遇。”意思是说,富察氏(慧妃)端庄贤淑,地位虽不及皇后,但你还要是多宠她一些。
同治帝本来就不喜欢慧妃,经慈禧一刺激,干脆谁的寝宫都不去,独居乾清宫。独守空房的阿鲁特氏终于感受到了慈禧对自己敌意,只可惜她不善逢迎,一直未能化解与慈禧的矛盾,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一日,阿鲁特氏陪慈禧一起看戏。当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津津有味,阿鲁特氏却转头回避不看。慈禧为此很是不高兴,骂她是假正经。阿鲁特氏身边的人都劝她多讨慈禧欢心,否则皇后的位置不保。

大清门
阿鲁特氏说:“我一直当太后是长辈,即使她待我不好,我也应尊敬她。我是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地位不是轻易可动摇的。”清朝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能从大清门进入,其她妃嫔只能由神武门进入。
慈禧的探子,把阿鲁特氏这番话告诉慈禧,慈禧非常生气。因为慈禧是从品级低下的贵人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的进宫。阿鲁特氏这几句话刺到了她的痛处,对其恨意更深。
1874年,同治帝生病,阿鲁特氏深知慈禧对自己恨之入骨,不敢明目张胆地去待奉。她只能偷偷去看同治帝,流着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之日也。”

两人的交谈,被慈禧的探子听到。慈禧勃然大怒,来到同治帝寝宫,将阿鲁特氏一顿痛打。慈禧本来还要杖责阿鲁特氏,但同治帝看到慈禧打阿鲁特氏,又气又急,竟晕了过去。慈禧这才放过了阿鲁特氏。
同年,同治帝病死,年仅十九岁。十四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伤心过度,两个月后,也病死了,年仅二十二岁。
关于阿鲁特氏的死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阿鲁特氏外祖父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怒于阿鲁特氏。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同治帝的遗腹子,慈禧怕她生下孩子,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还有人说,同治帝没死之前,慈禧就恨阿鲁特氏入骨,同治帝死后,必定要除掉她。

不管阿鲁特氏以哪种可能性死去,但都指向是慈禧逼死的。阿鲁特氏的命运是悲剧的,在杀人不见血的后宫,不善逢迎的人注定不会长久。
本文作者:小史来了(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