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在活着的时候,孙家为何没能把荆州打下来!野史趣闻
孙家在这段时间打不下刘表的原因其实就是实力不够,但造成孙家实力不够的原因是多重的,而孙策时期和孙权早期的原因分别总结如下:
孙策时期(197年-200年):1,孙策在背叛袁术自立后,更像是孙氏一族的盟主,宗族内部充满矛盾。2,孙策在江东不断屠杀豪强,和豪强关系紧张。3,孙策还有袁术遗产需要消化。4,孙策进攻江夏黄祖只是奉诏讨贼,无法证明孙策是有计划要吞并荆州。5,好吧,前面4条原因总结归纳下,就是孙策实力不济,当时不可能吞并刘表。
孙权早期(200年-208年):1,孙权刚继位需要时间巩固政权。2,孙权要平定类似孙暠、孙辅等宗族的夺权和叛乱。3,孙权要平定李术等人的扬州叛乱。4,孙权继续与豪强斗争,平定扬州各处的豪强山贼。5,孙权在此期间与黄祖互有攻守,但规模不大。6,前面5点做完,等孙权在208年春开始腾出手大举进攻,即使克城斩黄祖,也离曹操南下就差半年左右了。
自孙策背叛袁术自立,到孙权继位,再到刘表之死爆发赤壁之战的这10年左右的时间里,孙氏政权就一直有2个问题:
1是孙氏政权里内部宗族的矛盾。
2是孙氏政权与江东豪强的矛盾。
谈及孙氏政权里内部宗族的矛盾,首先就要清楚,以孙策为首的孙氏政权是通过背叛袁术自立而诞生的。在袁术重用的孙氏宗族里,孙坚、孙策父子只是其中一系,还有孙坚的兄长孙羌之子孙贲(1),孙坚再从弟孙孺之子孙香(2),孙坚妻舅吴景(3),孙坚外甥徐琨等人(4)。孙坚在世时,孙贲、孙香等人都跟随其作战,但孙坚一死,情况就完全改变了。
孙坚死时,孙策才不满20岁,而袁术却任命孙贲为豫州刺史(5),孙香为汝南太守(6),吴景先后为丹阳、广陵太守(7),这些都是袁术治下的核心位置。可以说孙贲、孙香以孙坚之死为契机,以及年纪长的优势,形成了在官位和职权上对孙坚、孙策一系的反超,这种反差自然会导致孙贲、孙香等人的心理变化。因此在背叛袁术后,孙策更像是孙氏这个团体的盟主。
当孙策背叛袁术时,孙香就没有听从,而是继续跟随袁术为征南将军,死于寿春(8)。而孙策自立后,因对表兄弟徐琨有所怀疑和猜忌,就将其召回,并改编其部下(9)。孙策死后,孙策从兄孙暠甚至想夺权来代替孙权(10),之后,孙贲之弟孙辅对孙权继位忧心忡忡,暗派人手勾结曹操(11),这些都反映了孙氏宗族内部脆弱的亲戚联系。
张昭曾建议孙策立性格与其相似的幼弟孙翊(12),而不是孙权,更是反映了张昭等人希望通过强硬人物来压制在孙策死后,孙氏宗族及其他人的蠢蠢欲动。而孙氏宗族的问题,直到孙权继位后,凭借其杰出的才能,再依托张昭和周瑜,才勉强解决。但在数十年后还是遗留了孙峻、孙綝宗族擅权的问题,这里就暂且不表了。
除了内部宗族的矛盾外,孙氏政权还与江东豪强有矛盾。从袁术任命孙策等平定江东,便是孙策与江东豪强作对的开始。孙策自立后,祖郎、焦已、严白虎等豪强更是不断被煽动跳出(13),与孙策作对,而孙策则不断转战江东【诛其名豪】(14)。拿郭嘉的原话就是孙策【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15),杀了那么多豪强,迟早会遭报应。
孙策正准备拿【素有高名】的前吴郡太守盛宪开刀(16),便遭到报应,遇刺身亡。只是盛宪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孙权继位略巩固政权后,便把盛宪咔擦了(17)。当然,孙权年纪渐长便与江东大族豪强合流,开始【外仗顾、陆、朱、张】(18),对豪强态度矫枉过正,留下后遗症,【吴名宗大族】开始【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19),这也是后话了。
而谈到孙策对黄祖的战事,主要就是沙羡之战,但沙羡之战本身只是孙策【被诏敕】(20),与曹操、刘璋等人讨伐刘表的一次联合军事行动,并不能证明孙策想吞并江夏,或想吞并刘表,而且孙策也急着消化刚攻克庐江,所获得的【百工及鼓吹部曲三万馀人】的袁术遗产(21)。再加上孙氏内部宗族矛盾,也会导致孙策无法安心消化新得到的土地,只能退走。
孙策的沙羡之战也是以战报来狂吹,什么斩首【二万馀级】,又获【船六千馀艘】(22),要知道东吴灭亡时,孙皓降表上才写着【舟船五千馀艘】(23),一个江夏郡怎么就会有【船六千馀艘】呢?这的确是孙策钦定,但是破贼文书中【以一为十】(24)的夸张吹嘘而已。
沙羡之战后不久,孙策也遇刺而亡。刚继位的孙权自然忙着与宗族、豪强斗争,巩固政权,也就是【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25),平定类似李术的扬州叛乱(26),以及诸郡不服的豪强山贼,比如麻、保二地的豪强(27)。在此期间,孙权(28)虽与黄祖(29)有过几次小规模交锋,但后方不时爆发叛乱,孙权只能派遣诸将重新去平复(30)。
等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孙权大破黄祖,并将其斩首时(31),距离曹操南下也只有差不多半年时间了。而孙权击破黄祖,占据江夏部分的当年,还在派遣贺齐等人平定扬州丹阳郡歙县(32)等地(33),这说明孙权直到208年对扬州的制霸还在完成进行中。
啰里啰嗦那么多,简而言之就是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在当时都有许多内忧外患的事情需要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即使发动对荆州的战争,也只局限于江夏一带,而仅依靠叛乱不断的扬州,也远不足以吞并老谋深算的刘表之荆州。
当然,以上仅是一家之言的分析,由于中古史史料少,疏漏是难免的。本来还想分析张昭、周瑜对于孙氏政权的保障和重要性,但不免跑题,就不再赘言。
对于早期孙氏政权来说,有2个人不能不忽视,首先之人是张昭,其次是周瑜。
王朗在评价江东英杰的时候评价到【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周公瑾,江淮之杰,攘臂而为其将】。在王朗眼里,孙策作为领导自然排第一位,但张昭排第2,周瑜排第3。可以说孙策、周瑜只是有才能,但张昭才是【民之望也】,也就是说,张昭才是维护江东孙氏政权安定团结的保障。
在汉末,张昭绝对是个超级大咖。狂人祢衡可谓眼高于天,但在刘表修书孙策的时候,看看典略记载的祢衡怎么说的:
曩闻刘荆州尝自作书欲与孙伯符,以示祢正平,正平蚩之,言:如是为欲使孙策帐下儿读之邪,将使张子布见乎?
一句【将使张子布见乎】,意思就是江东TM有张昭在,你这封破信是写给孙策旁边小朋友看的?祢衡嘲讽之语溢于言表。张昭在孙策这里,孙策不仅与张昭【升堂拜母】,享受与发小周瑜一样的待遇,而且【文武之事,一以委昭】,还【待以师友之礼】。孙策遇刺之后,按照吴历记载,孙策对张昭托孤遗言是:
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一句【君便自取】,张昭便又享受了后世诸葛武侯的待遇。先是【升堂拜母】,后是【君便自取】,可见孙策对于张昭的重视。而无论是文武事【一以委昭】,还是【君便自取】,都是孙策希望张昭通过其威望和能力,来维护孙坚一脉在孙氏宗族和江东政权里的地位。而张昭建议孙策立性格与其相似的幼弟孙翊,也无非是张昭希望以强硬方式来实现孙策的愿望而已。
当孙策执意立孙权,张昭也尽犬马之劳,为孙权树立权威鞍前马后。在孙权初继位,扬州诸郡暗流涌动,部下【未有君臣之固】的时候,除张昭外另一个重要人物便登场了,那就是周瑜。前文说了周瑜虽然是孙策发小,但家世可不是孙策能够比拟的。周瑜的从祖父周景、周忠父子先后担任过东汉司空、太尉,在东汉响当当的大咖中的大咖陈蕃、李膺等,都是周景的故吏。
周瑜父亲周异担任过首都洛阳的县令,可以说庐江舒县周氏在汉末绝对称得上显赫公族。而周瑜作为孙策发小,与孙策同样是袁术部下,但并没有如现代人所想那样紧密跟随孙策。周瑜除在袁术派遣孙策参与平定江东时,短暂帮助过孙策以外,便回到袁术总部。在孙策背叛袁术时,周瑜并未行动,直到建安三年(198年)袁术快穷途末路时,周瑜才【观术终无所成】,转投孙策。
从庐江周氏的地位来看,周瑜转投孙策后,更像是孙策的合伙人。可周瑜作为孙策合伙人的地位虽高,但显然孙策对其的职能安排不如张昭,先是担任春谷县长,其后才是挂名的江夏太守。一系列从攻庐江、江夏后周瑜还是在外镇守,在孙策托孤时也不在身边,但周瑜随后便搞了个大新闻,那便是【将兵赴丧】。
历来对周瑜【将兵赴丧】的动机有所争议,而【将兵赴丧】也毫无疑问是次夺权行动,使东吴政局从张昭【率群僚立而辅之】变成周瑜【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但从孙暠、孙辅不轨的事件来看,周瑜虽【将兵赴丧】实现与张昭分享权力,却在客观上以军事压力维护了孙坚一脉继承人才19岁的孙权政治地位。孙权后来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可能就是在影射这次事件。
可以说正是汉末的超级大咖张昭,和家世显赫的周瑜,维护了孙氏的江东政权,并坚持以孙坚一脉血统为中心,确立孙策孙权在孙氏宗族里的地位,并确保在孙策急死,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孙权安然度过继位后的各种危机。
本文作者:历史中的老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