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皇帝时期的翡翠玉器野史趣闻

2018-09-07 06:00:46

翡翠是清代末期才广为流行的一种宝石。翡翠在中国大规模使用始于清乾隆年间。 明末清初,翡翠开采成为专门的行业,并在缅甸八莫建有税局,除特好的贡献给国王,大部分卖给了我国云南和广东商人,这些商人将翡翠不断运往广东、北京,至清朝康熙年间,成批翡翠运至北京。因为北京是清王朝的首都,是皇家贵族、达官富商聚集的地方。加之那时候社会崇尚奢侈,讲究排场,帽顶的翎管、胸前的朝珠、手上的扳指都愿买好翠的,以便在众目之下不低于别人。 另外朝廷送礼、贿赂风行,为避人耳目,翡翠是最适宜的礼品,这样也促进了翡翠业的兴旺,与此同时,缅甸国王从清康熙元年(1662)恢复向朝廷进贡,缅甸国王不断将翡翠进贡。据《光绪•云南通志》记载缅甸国王就曾进贡二十余次,贡品有大象、檀香、红宝石、蓝宝石、玉石等。清朝末年,翡翠的开采及利用达到鼎盛时期,清东陵慈清太后随葬宝物中众多翡翠制品也充分说明这一点。今日所见翡翠古旧器物,就多为此期产物。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数百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

这些藏品中,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

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

清代翡翠盆景

清宫翡翠的质地

从清宫翡翠器翠的质地等级看,大部分均为老坑种翠料,而通身满绿的“纯翠”甚少,尤其水头足、玻璃地、艳绿欲滴的高翠更是难得一见,只有从小件的佩饰中偶可找到。白地含斑点状的翠较多,还有一批无绿的白地翠。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称翠为“翠玉”,偶称翡翠。劣质翠称翠根子,个别的承袭原名仍称“云玉”,有的黄签上称翠为“绿玉”。

清乾隆 鎏金铜嵌翡翠八方盒

纪大烟袋记载的翡翠价格,其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中有这样一段话:“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干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以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盖相距五六十年,物价不同已如此,况隔越数百年乎。”这段文字反映了清乾隆晚期至嘉庆初期京城中翡翠价值上扬的情况,是十分难得的宝贵资料。纪昀殁于嘉庆十年(1805年),而《阅微草堂笔记》成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据纪晓岚所言,云南翡翠玉在京都传播了五六十年,这正是乾隆初年至其成书之年。仅仅乾隆一世,翡翠由石升扬为玉,价格由相当蓝田干黄上攀并超过羊脂白玉,如此快速的发展趋势实是惊人,在古今玉器史上也是空前的。

清乾隆 铜鎏金嵌翡翠带饰

清乾隆 铜鎏金嵌翡翠水晶转经筒

清光绪御制翡翠九狮盖炉

在清宫的翡翠日用品中,餐具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杯、盘、碗、盒等。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较大,因而高翠作品较少。这些作品胎体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表现出翠料的质感。

清晚期翡翠桃形洗

乾隆皇帝碧玺翡翠如意

本文作者:玉儒于成(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