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都去哪里度假?野史趣闻

清代皇家园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是清代帝后等皇室成员日常起居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拥有美丽景致的同时,也体现着礼法规格和至上的权力。清代宫廷画师和一些词臣画家甚至乾隆皇帝本人,都画过这些园林景致。
清代皇家园林作为离宫别业,有的集中在紫禁城周边西苑,有的位于北京西山,更远一些的以热河避暑山庄最大且最为重要,此外还有位于蓟县盘山的行宫园林静寄山庄等。本文从绘画入手,根据清代皇家园林的地理位置分布分成四部分,尽可能呈现最为典型的清代皇家园林面貌。
皇 城 西 苑
清乾隆朝词臣画家张若澄绘制过一套《燕山八景图》册页,现藏故宫博物院,共八开,分别表现了当时著名的“燕山八景”(注1),即琼岛春阴、太液秋风、西山晴雪、玉泉趵突、金台夕照、蓟门烟树、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前四景属于当时的皇家园林。张若澄字镜壑,号默畊,安徽桐城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命在御书房行走。他和其兄张若霭都是乾隆朝宠臣,皆擅画,是康雍乾三朝元老张廷玉的儿子。本套册页每开的对开中都有乾隆帝行书御题诗一首,最后一开有张若澄自题“臣张若澄敬写”,下钤“臣若澄”“笔霑恩雨”二方印。本套册页没有年款,但乾隆帝题诗后留有时间“壬申长夏御笔”,即乾隆十七年(1752)。此册经《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
《琼岛春阴》一开描绘了北海中的琼岛,属于当时离紫禁城最近的西苑中的景致。(图1)《日下旧闻考》中称“西华门之西为西苑”(注2),西苑即紫禁城以西的园囿,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张若澄尽可能地以舆图般的精确描绘了北海琼岛上的景致,以白塔为最高峰,屹立在琼岛之巅。册页对开乾隆帝题诗内容如下:
艮岳移来石岌峨,千秋遗迹感怀多。
倚岩松翠龙鳞蔚,入牖篁新凤尾娑。
乐志讵因逢胜赏,悦心端为得嘉禾。
当春最是耕犁急,每较阴暗发浩歌。
诗中点出了琼岛上的宋代遗迹——艮岳之石,与画面中描绘的多处造型各异的太湖石相对应。画面中树木渐绿,春意盎然,正体现出琼岛的“春阴”,这一时节特征也和御题诗中强调的春日“耕犁”相呼应。

1.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之《琼岛春阴》,清,绢本设色,34.7×4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太液秋风”和“琼岛春阴”同属西苑中的一景。在《太液秋风》册页(图2)中,大面积的开阔水域为太液池中的中海,画中最为核心的水景为水中央的小亭,名水云榭,水云榭再往后(东)即万善殿。在水云榭中有乾隆御碑,一面题“太液秋风”四字,一面刻御题诗,御诗内容和本开册页对开御笔题写的诗歌一样:
微见商飔苹末生,镜栏玉蝀影中横。
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
爽入金行阊阖表,波连瑶渚趯台瀛。
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昔情。

2.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之《太液秋风》,清,绢本设色,34.7×4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和“琼岛春阴”体现春景相对应,“太液秋风”强调秋景。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间,其北面为北海大桥,再往北即北海,向东是东岸上的万善殿等,向西有紫光阁,向南是南海,可以眺望瀛台。秋风之下,太液池中波光粼粼,在此水面开阔处赏景,别有情趣。
西 山 别 业
众所周知,精力充沛的乾隆皇帝一生多次巡游,在旅途中的时间有15年之久,是其统治时期的四分之一(注3),但其日常生活还是以在京师为主。在京师,乾隆帝并不满足于只生活在城墙重围的紫禁城中,他的诗句中有言:“都城烟火多,紫禁围红墙。固皆足致炎,未若园居良。”(注4)漫步在紫禁城围墙外的西苑和京城西面西山上的几处皇家园林中,都是他触手可及的“园居”生活。
自辽金时代起,西山就兴建了不少皇家园林,到清代,乾隆帝又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基础上继续拓建京师西郊的山水与园林,逐渐形成了今天所谓“三山五园”的大格局。(图3)“三山五园”的概念在乾隆时期并不存在,晚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才由侍读学士鲍源深(1811—1884)在《补竹轩文集》中提出(注5),直到今日,“三山五园”的概念才被逐渐使用起来。(注6)现今“三山五园”中的“三山”指的是北京西郊的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则指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

3. 三山五园环境整体示意图
乾隆帝每年都会临幸西山,就其长期居住与理政的圆明园来说,乾隆帝一年中驻园之日最多达251天(乾隆五年),最少只有10天(乾隆四十五年),平均每年为126.6天,大约占据了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时间。(注7)在驻跸圆明园期间,乾隆帝也会经常光顾西山的其他地方。圆明园离清漪园和静明园较近,乾隆帝通常会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去那里,而香山静宜园则较远,一去便要三五日。(注8)
乾隆帝喜爱西山,新建了大量的景观。就西山的香山来说,乾隆皇帝第一次去香山就感慨“徘徊不忍去,耽静亦物诱”(注9),他一生先后70多次游览香山静宜园,在香山期间曾写下关于政务、农事、赏景等的诗歌1480余首。静宜园内殿宇众多,其中陈设的书籍、册页等多达7416件。(注10)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中,《西山晴雪》和《玉泉趵突》二开表现的景致属于乾隆朝西山上的皇家园林,此二景使用了乾隆帝最新的命名。“西山晴雪”在元明时期有“西山霁雪”“西山积雪”之称,“玉泉趵突”以往则一直被称作“玉泉垂虹”。(注11)

4.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之《西山晴雪》,清,绢本设色,34.7×4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张若澄《西山晴雪》册页描绘了层叠丰茂的山峦,上面铺满皑皑白雪。(图4)此图非常尊重实景特点,其表现的地理方位以右侧为北,图中描绘的位于最核心位置的建筑群即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香雾窟”。(注12)而“香雾窟”右侧(北侧)紧邻的小山脊上一块石碑耸然挺立,正是对乾隆十六年(1751)所立“西山晴雪”御碑的描绘。(图5)

5. 乾隆“西山晴雪”御碑(正面)
“香雾窟”为香山静宜园中最高的一组建筑群,再往上便是香山最高峰了。乾隆皇帝曾描述过这里:
历玉华岫而上,西南行,陟山巅,是园中最高处。就回峰之侧为丽谯,睥睨如严关。由石磴拾级而上,则山外复有群山,屏障其外,境之不易穷如此。人以足所至为高,目所际为远,至此可自悟矣。
张若澄于画面正中忠实地描绘了“由石磴拾级而上”的主要石阶山路,整体气势也反映了乾隆帝文中“山外复有群山,屏障其外”的山峰层峦之感,位于香雾窟建筑群最前面的牌坊也是对实景如实的描绘。《日下旧闻考》中介绍了香雾窟东面牌坊的情况:
东面大坊座额曰香圃,曰琪林。其前小坊座额曰虹梁,曰月镜南,曰攒萝,曰环绮。北曰丹梯,曰翠壑。与西山晴雪石刻皆皇上御书……
画面中香雾窟东面的牌坊应是《日下旧闻考》中提到的有乾隆帝御题“香圃”“琪林”的大坊座。可惜香雾窟的原建筑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2003年按照原貌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图6)

6. 如今复建的香雾窟东面的香圃牌坊。摄影/许彤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中表现的“玉泉趵突”,不仅是燕山八景之一,也是乾隆时期西山山脉中玉泉山静明园中一景。(图7)辽代时圣宗耶律隆绪(972—1031)已经开始在玉泉山上兴建行宫,元明时期山上寺庙众多,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到了清代康熙时期,这里再次被定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定名为静明园。

7. 张若澄,《燕山八景图》册之《玉泉趵突》,清,绢本设色,34.7×40.3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时期加大了静明园的面积,把玉泉山和周围水域全部纳入园内。园内经乾隆命名的景点有16处,即“静明园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碧云深处、翠云嘉荫),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基本建成。
静明园大致可分成东、南、西三个景区,其中南面景区最为重要,是全园建筑的精华荟萃之地。张若澄的《玉泉趵突》册页就选取了静明园南区的景致,方位为上北下南。远处朝南的山坡为主峰,和其西面的侧峰一道挡住西北风的侵袭,使小气候得以冬暖夏凉。山的南面越发开阔平坦,大面积开阔的水域为玉泉湖,是整个苑囿的核心。位于画面最前方的是湖面上的三个小岛,延续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造园手法。中央的大岛上有“玉泉山十六景”之一的“芙蓉晴照”。在此册页中,广阔的玉泉湖水宁静安然,犹如镜面,湖水中唯一泛起涟漪的地方位于西岸的山根处,是玉泉泉眼之所在,泉水自此汩汩向东流动,形成“玉泉趵突”之景。画面还清楚地描绘了泉水旁边的石碑。《日下旧闻考》记录了石碑的状况:
泉上碑二,左刊“天下第一泉”五字,右刊“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汪由敦敬书。石台上复立碣二,左刊“玉泉趵突”四字,右勒上谕一通。
文中描述“玉泉趵突”景致旁立有四块石碑,这四块石碑在画面中基本都被反映了出来。岸边紧邻泉水的石碑为刻有“天下第一泉”的御碑,其旁刻有“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的石碑被树干挡住了。画面中高台上的建筑为龙王庙,在龙王庙前方还有两块石碑,如果背对建筑,则左侧为“玉泉趵突”石碑,右侧为刻有“上谕”内容的石碑。(注13)
清代宫廷绘画中描绘西山皇家园林的还有不少,其中表现香山静宜园的最多,有董邦达《静宜园二十八景》轴、张若澄《静宜园二十八景》卷、张若霭《静宜园图》册页以及乾隆朝晚期清柱、沈焕、嵩贵合笔所绘的《静宜园全貌图》,还有李世倬表现香山上某一处景观的《皋涂精舍图》。关于玉泉山静明园的绘画则有方琮《静明园图屏》16开,及乾隆帝御笔绘制静明园中一景的《竹炉山房图》等,本文暂不展开讨论。
热 河 避 暑
位于承德的避暑山庄,是清代面积最大的一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当时称热河行宫。它可以说是取自然山水之本色,撷塞北江南之风光。
承德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历时89年建成,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各题名36景,史称“康乾七十二景”,72景外尚有100余景。避暑山庄以西北山区、东南湖区、北平原区为主,在自身地貌特征的基础上,学仿各地名胜景观,融合了南方山水的秀气与北方山水的雄浑。
避暑山庄地处京师与塞外蒙古之间的热河,热河的风貌正如初建选址时康熙皇帝在《御制避暑山庄记》中描述的那样:“境广草肥,无伤田庐之害;风清夏爽,宜人调养之功。”(注14)且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夏无酷暑,加之山庄内山林覆盖,湖水环绕,非常清凉。这样宜人的风景,比之全国很多名地胜景,离京师并不遥远。康熙皇帝曾说:“惟兹热河,道近神京,往还无过两日。”(注15)
康、乾两朝帝王都非常喜欢避暑山庄,也多次让当朝的宫廷画家或词臣画家描绘过这里。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笔下的《避暑山庄图》轴便表现了康熙朝时避暑山庄的风貌。(图8)

8. 冷枚,《避暑山庄图》轴,清,绢本设色,254.8×17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小臣冷枚恭画”,钤“臣冷枚”“夙夜匪懈”二印。冷枚画作多题“臣”字款,题“小臣”的较为特殊,《石渠宝笈·初编》著录其17幅画中只此一件题了“小臣”,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冷枚作品中题“小臣”款的也只此一件。(注16)冷枚,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康熙、乾隆朝宫廷画家,是焦秉贞的弟子,擅长人物,尤精仕女,兼擅山水界画,工细而能中西结合。其《避暑山庄图》轴属于尊重客观地貌和景物特征的实景山水绘画,以鸟瞰透视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部分景致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山体设色以青绿为主,结合浅绛渲染,营造出山庄静寂清幽而又不失皇家富丽的氛围。对建筑物的描绘体现了画家在擅长传统工笔界画的基础上,又巧妙地吸收了欧洲的透视法,并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乾隆朝词臣画家钱维城所绘《避暑山庄后三十六景诗意》册,现藏故宫博物院,表现了“一片云”“沧浪屿”等乾隆朝新增之36景,一景一开,共36开册页。乾隆皇帝御笔所绘的《避暑山庄烟雨楼图》卷也藏于故宫博物院。
盘 山 静 寄
位于盘山的静寄山庄,是乾隆朝“法皇祖避暑山庄之例”而修建的。乾隆皇帝学仿康熙皇帝,仿照避暑山庄,在现在的天津蓟县盘山南麓营建了属于自己的皇家园林,位于京城以东80余公里之外,是乾隆帝朝谒东陵的必经之地。静寄山庄也叫盘山行宫,于乾隆九年(1744)开始兴建,至乾隆十九年(1754)竣工,是清代鼎盛期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在京城以外仅次于避暑山庄的第二大皇家行宫园林。乾隆朝多位宫廷画家、词臣画家甚至乾隆皇帝本人,都描绘过这里。例如董邦达绘制《盘山十六景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张宗苍绘制《盘山别墅》轴(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绘制《盘山图》轴(故宫博物院藏)(注17),允禧绘制《盘山十六景》册(故宫博物院藏)等。其中乾隆帝御笔绘制的《盘山图》轴较能体现盘山全貌以及乾隆皇帝对此处行宫园林的热爱。
《盘山图》轴作于乾隆十年(1745),即盘山园林修建的第二年。画面中盘山挺立,山峰众多,最高峰上的塔是云罩寺,静寄山庄则被绘于画面右下角山脚的位置,山峰上长满松树。值得一提的是,山峰上部留白的地方,以及画面中可能的空白处,都布满了乾隆皇帝的题跋。(图9)乾隆帝非常喜爱这里,一生往来盘山有32次之多,描绘盘山的相关诗歌有1366首。画面上的这些题跋,时间跨度从乾隆十年(1745)一直到乾隆五十八年(1793),共题有43首诗,有的是总述盘山,有的则是描绘了盘山中具体的景致,如少林寺、万松寺、盘谷等。其他表现盘山的绘画有立轴、长卷和分绘成册页的,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盘山,乾隆帝的这幅立轴较有特点,表现了盘山的全景,且在题跋中饱含了多年的情感,故在此只讨论这一件。

9. 弘历,《盘山图》轴,清,纸本墨笔,162×9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朝新建的园林行宫,有一大特点是对各地名胜名景的仿建。例如长春园和避暑山庄中都有对苏州狮子林的仿造,乾隆帝临仿过著名的《狮子林图》卷,词臣画家董诰则画过避暑山庄的狮子林,即《文园狮子林园图》卷。再如盘山和避暑山庄中都有对苏州名胜千尺雪的仿建。虽然不少园林学仿江南,但也有深具北方特色的景致,例如避暑山庄中的“驯鹿坡”,可见大量塞外的驯鹿在山坡上漫步、驰骋,清代宫廷绘画中也多次有所表现。这些不同地区的特色景观被“集中”并“拼凑”在一处皇家园林中,由此可见清代皇家园林对各地美景的集成。
文| 许彤,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故宫博物院书画部馆员
图| 许彤、本刊资料室
注释
1.“燕山八景”从金代就开始形成,但历来名称有所变化,以下名称是乾隆皇帝认可的命名。
2.参见《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
3.欧立德(Mark C. Elliott),《乾隆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98页。
4.《夏日养心殿》,《乾隆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一。
5.何瑜,《三山五园称谓的由来及其历史地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年1月。
6.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里正式使用“三山五园”的概念指代以前“清代西郊皇家园林”。见张宝秀,《三山五园的地位与定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月。
7.郭黛姮,《远逝的辉煌:圆明园建筑园林研究与保护》,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8.参见何瑜主编,《清代三山五园史事编年》,张宝章所写序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年。
9.《初游香山作》,收于《乾隆御制诗集》初集,卷十四。
10.参见香山公园管理处编,《清乾隆皇帝咏香山静宜园御制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
11.参见元代《元一统志》和明代《北平图经》等。
12.乾隆皇帝作于乾隆十一年的《静宜园二十八景诗》,命名了“静宜园二十八景”,且分别题咏。参见《乾隆御制诗集》初集,卷三十。这“二十八景”分别是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璎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橙、玉乳泉、绚秋林、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7月刊,原标题:《未若园居良——清代皇家园林绘画概观》。
本文作者:典藏ARTCO(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