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的下落野史趣闻

2018-09-04 21:30:25

张勋的下落

□王凯

1917年7月,张勋导演了那出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历史教科书对张勋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国历史上从此销声匿迹。

张勋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部下均留发辫,时人呼为“辫子军”。1917年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趁机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复辟消息传出后,遭到全国舆论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全国各大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至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权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誓师讨伐张勋。

7月12 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京。“辫子军”不堪一击,大都割掉自己脑后的“尾巴”逃命去了。战后的北京,留下了满街的大辫子。

随之,北洋政府马上通缉张勋,并派外交总长汪大燮与荷兰公使进行交涉,要求荷兰使馆将张勋无条件引渡给中国政府。荷兰公使借口尚未商议妥当,拒绝引渡,兼之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政府巨头与同为北洋袍泽的张勋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后来通缉和引渡也就不了了之。1918年10月,经曹锟、张作霖等呈请,新任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命令,对张勋“免于追究”,张勋又成了“自由身”。

后来张勋离开北京到天津居住,他在天津的寓所是一座位于德租界的德式建筑,有东、西两幢楼房。西楼为会客楼,底层有戏楼,二层有大会客室,室前有大平台。东楼为住宅楼,与西楼以廊相连。楼前为大花园。张勋还在老家奉新建了一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私家庄园,整座庄园山环水绕,规模宏伟。

晚年张勋还做起了生意,投资工商、金融业,颇为红火。当有人问起他当年的复辟“伟业”时,已看透官场世事的张勋不再有当年的夸夸其谈,顶多淡淡数句,或沉默不言。

1922年,张勋在家开堂会庆寿,一些戏苑名角在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的带领下,前往天津给张勋祝寿。张勋是个京剧迷,在梨园圈的口碑不错,为人和气,不耍武人脾气,不强人所难。他特别喜欢听孙菊仙的戏,这次给孙的报酬就高达600块大洋,把孙菊仙激动得泪流满面:“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

张勋出身贫寒,所以对江西原籍的学生和贫苦人士特别照顾,还经常在老家赈济灾民和孤儿寡母。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孙中山对张勋的这番评价,将其政治态度和个人人格区分开来,可谓公正之言。可见对张勋的忠诚,即使站在政治立场截然相反的孙中山来说,也给予了“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的高度评价。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故,终年70虚岁。溥仪赐谥“忠武”。次年,张勋灵柩运回江西奉新老家安葬,也算是叶落归根。

(摘自《法制日报·法治周末》2010.9.16)B①

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

本文作者:福贝勒府(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