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护溥仪搞复辟的张勋死后为什么会有很多名人来吊唁他野史趣闻
1917年7月1日的凌晨北京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已经灭亡5年之久的大清国突然之间宣布复国,北京的大街小巷一下子挂满了象征皇权的龙旗当时的中国大有改天换日的迹象。此时早已退位的废帝溥仪在紫禁城里正在接受列为大臣的朝拜,这些大臣中为首的一位就是筹划溥仪复辟的军阀张勋。溥仪皇帝在张勋和康有为等人的拥护下对外通电宣布清朝复国。张勋复辟事件发生之后不久立刻遭到了全国各地的声讨,这种不得人心的复辟行为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愤,随后在系军阀段祺瑞组建“讨逆军”击败了张勋的复辟军,溥仪皇帝在1917年7月12日被迫再次宣布退位,张勋失败之后逃入了荷兰使馆避难,不久便得到了北洋政府的特赦。此后张勋便不问政事在家闲居,于1923年9月11日去世。
讨逆军
据记载张勋去世之后的当时的政界名人和文人大亨都纷纷致电向其表示吊唁,这些人中有的是张勋生前的亲朋好友,有的是他的劲敌仇人。但是无论是敌是友在张勋去世之后这些人都对其大加赞美,而且在张勋死后他的灵柩被运往老家江西安葬,当时很多江西籍贯的百姓自发相送,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勋的死在当年可谓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件。那么张勋这个一心想搞复辟阻碍历史前进的人为什么在当时的名望这么高呢?他的死不仅没有人拍手称快,而且还得到了政界民间的惋惜和吊唁,张勋在历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张勋
我们说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张勋出生于1854年这时候的大清朝已经经历了鸦片战争的惨败,正开始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勋早年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张勋的出身其实是很一般的,等到他长大成人之后便从了军,他先后参加过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凭借着卓越的军功受到了当时北洋重臣袁世凯的欣赏被提拔为了陆军工程营管带。后来又在1901年被调任为御前护卫负责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的人身安全。等到溥仪皇帝继位之后张勋被提拔为了江南提督成为了地方大员。
溥仪皇帝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张勋是很受清廷重视和信任的人,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张勋要执着于复辟的原因之一。张勋和袁世凯虽然都是清廷所重用的人,但两人却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我们说袁世凯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那么给张勋的评价我认为应该是守旧的士大夫。和袁世凯不同的是张勋复辟清朝是出自于古代传统的臣子的思想,他想做的是中兴清朝而不是成为一个控制朝野的权臣。我们知道张勋出身于草根,他感激清廷对他的重用又加上他的脑中还保留着古时君君臣臣的等级守旧思想,所以我们说他拥护溥仪搞复辟的行为就很容易理解了。张勋对清朝的愚忠表现在很多方面,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不久清朝宣布灭亡,张勋依然留着辫子而且他的部下也不得剪除辫子,他用留辫来表示他依然忠心于清朝。后来张勋复辟失败之后他依然执着的留着大辫子,有人劝告他大清已亡大势已定应该把辫子剪掉。张勋却说道:“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辫子兵
张勋复辟失败后被北洋政府特赦,当时的军阀如袁世凯和张作霖都纷纷请他出山为官但都被张勋给拒绝。1923年9月11日张勋去世,溥仪得知之后赐于他“忠武”谥号。孙中山曾评价张勋道“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张勋虽然是革命的敌人,但是他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我们说张勋要是在古代或许是一个忠臣,但是当时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帝制已经走向了末路,张勋想凭借一己之力阻碍历史前进可以说是螳臂当车。
孙中山:“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本文作者:历史战争(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