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主白宫前夕的奥巴马野史趣闻

以压倒性优势取得国会参议员选举的胜利,然后听完了大家的祝贺之词后,巴拉克·奥巴马睡了两个小时。醒来后,他便回答了大家关于他竞选美国总统前景的询问。这就是当前他生活的节奏。
奥巴马早前曾同意,在自己的市中心竞选总部举行一场获胜翌日记者招待会——这是赢得选举的候选人和赢得拳击的拳击手所遵循的传统。大家提的问题中少有提及竞选本身的,因为这像极了一场彻头彻尾的滑稽剧。相反,记者们几乎全都只关注一个主题:他是否会在2008年出面角逐总统宝座。奥巴马从来没有在地位高于伊利诺伊州议员之上的办公室里停留超过5分钟的时间,而且他也从来没有真正在一个旗鼓相当的选举中竞争过,但这些问题却并非完全是阿谀奉承之言。在全国代表大会会议上及会后,奥巴马几乎从不回避媒体采访—在他能够处理得过来的前提下,他的顾问为他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全国性广播机构或报刊的采访。在这些采访中,他被描绘成民主党的一个新“希望”或新“面孔”。在被问及是否有意参选总统时,奥巴马闪烁其词地称之为妄加揣测。但他的新鲜感及其魅力的部分原因就在于这是他首次被问及这个问题。
奥巴马懂得这些规矩。即便言语间暗示对入主白宫有意也会被认为是不知规矩。2004年的大选之夜对民主党来说是惨不忍睹。乔治·W·布什收复了白宫。约翰·克里在处理对他品性及过往记录泼脏水的回击上表现得软弱无力—尤其是在面对来自一个财大气粗名为“快艇老兵求真相”的组织对其从军记录的攻击时,结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丢掉了四个席位,其中包括他们的领袖人物,南达科他州的汤姆·达施勒的参议员席位。
奥巴马有许多优秀品质,但他却必须在谦逊方面下些工夫。2005年1月宣誓就职之后,他将只是少数党中的一名资浅参议员,而且从他在斯普林菲尔德多年的后排议员阅历中知道,对他这样的职位是有重重严格限制的。至少在2004年11月份这个上午,奥巴马需要表现出敬畏之情,就像一名殷切的参议院新人一样。按他的话说,前一段时期关于总统候选资格天花乱坠的谈论需要作出些“修正”。每次被问及这个问题时,尽管提法略有不同,奥巴马表现出的愠意却在不断滋长。
“我不会竞选总统。四年后我也不会竞选总统。我不会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
“算了吧,伙计们,现在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你们问题的唯一原因就在于,如果我回答得不够斩钉截铁,你们会一再重复问这个问题,而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
然后他又说:“伙计们,我一直是州参议员,昨天才当选现在的职位。我从来没有踏进过国会参议院一步。我从没在华盛顿工作过。而说我会莫名其妙地开始竞选更高职位的说法简直是不可理喻。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按资历我将在参议院里排第99位。到国会参议院的头几个月里,我要学会去哪里找洗手间,并学会如何使用电话。”
奥巴马对坚持不懈的《芝加哥太阳报》资深记者林恩·斯威特尤其感到恼火。奥巴马疲惫地说:“林恩,你一直在提什么问题及该怎样回答问题上发号施令。我们进入下一个问题。”稍后,他把她领到大厅里又训诫了一番。
奥巴马和助手都说竞选过后他身心疲惫。当然这也是实情,因为他一心扑在竞选上,马不停蹄地忙了一年多。为了做个得体的议员,他必须要学会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区别对待全国性媒体及全国各地不间断的演说邀请。米歇尔、玛丽亚及萨莎将留在芝加哥;奥巴马在国会山附近一栋靠近乔治敦法学院的高层建筑里租下了一套一居室,在周末时回到家里看望家人并会见选民。作为参议员,莫斯利·布劳恩的许多失误之一便是在华盛顿待的时间太多,结果疏远了自己的选民;奥巴马决心不蹈她的覆辙。任期华盛顿的第一年他便在伊利诺伊州举行了39场会议。
在全国代表大会上,乔·拜登曾经建议奥巴马在华盛顿要“慢慢来”。奥巴马知道,自己至少要做出从容不迫的样子来。他必须平衡自己作为唯一的非裔参议员所肩负的责任与作为参议院一年级新生的新晋政治名流身份之间的冲突。至少在表面上,他须避免将自己作为全国名流的身份摆到作为一名诚惶诚恐的新晋议员身份的前面。
他向记者们表示:“对我而言,作出这个否定是很重要的。说到出面演说,我希望在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自由基金的每一场全国性筹款晚宴上成为主旨发言人。你们要知道,有许多事情我将不得不向大家作出解释,我在安排自己的时间方面有许多限制。我有个需要照顾的家庭。但当涉及对非裔社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事项时,我就不认为这与我作为代表伊利诺伊州人民的卓有成效的议员角色之间有什么冲突。”
【图书简介】
就本世纪以来的美国历史而言,没有比奥巴马的崛起更重要的历史事件了,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位记者或历史学家的著作曾经充分调查奥巴马的生平和经历、或者探讨其崛起背后的远大抱负。《桥》是一本关于奥巴马的最新传记:通过广泛采访奥巴马的朋友、老师、导师、毁谤者、家人,以及奥巴马本人,戴维·雷姆尼克为我们展示了一名无依无靠、没有建树、满怀困惑的年轻人的成长路径:他首先在芝加哥担任社区组织者,这一经历不仅影响到他投身政治的激情,也为他提供了基础,由此他进入哈佛法学院,并在那里开始产生更加艰巨的使命感。

摘自《桥》 作者|戴维 雷姆尼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来源《桥》 人民网读书频道)
本文作者:第一读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