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门阀政治野史趣闻

2018-09-03 20:00:21

东晋在历朝历代以来都是个争议点,有人说他谋求进取,审时度势,在势微之时懂得隐让,积蓄力量,以图再起;也有人批判他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只想蜷缩在江南,享受半壁江山。历史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证,但就我所知,东晋时期,虽然统治阶层不敢北上与胡人决战,还是有一大批爱国志士,以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也为我们展现了魏晋风骨的一部分。

门阀士族政治,指士族与皇帝共同治理国家,这种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就,从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开端,直至三国时期的士族力量的进一步加强,到之后琅琊王氏等大家族对东晋创国之举的支持,士族家族开始在政治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与皇帝共同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成为历史的必然进程。

一、察举、征辟

东汉时期,做官的方式革新成了士族崛起的开端,士人通过察举、征辟出仕,由此以来,被推荐的人与推荐人成为一体,其中,更有甚者,互相勾结,形成团体,最终出现一些累世公卿的大家族,这些人世居高位,号称“门生、故吏遍于天下”,形成当时社会政治的一种奇观。

二、九品中正制

三国时期,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进一步将选官的权利下放,让一些士族大家有了可乘之机,推荐自己的熟人、心腹,以加强自身的权益,相互勾结,形成更稳固的集团。而曹操之子曹丕在之后更采用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以此来拉拢当时的士族阶级;朝廷特设官中正评价士人品级,实行之初,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三、门阀形成

自司马家族篡曹魏以来,西晋、东晋社会问题频出,西晋皇权的没落使得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即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当时西晋在遭受内乱“八王之乱”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也随之乘势而起,群而围晋,形势一片迷茫,关键时期, 司马睿南迁以图建立大后方与北方胡人周旋,就在这时,西晋因国力衰落、都城陷落宣告灭亡,之后司马睿在士族大家族的支持下建立东晋。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国家,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但也使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产生文化经济交往。东晋在这种格局下生存,只能依靠士族的支持,久而久之,东晋政治格局完全形成,这种特殊的政治体系也仅仅存在了一段时期,随后中国的再次统一,将这段政治模式划上了句号。

本文作者:昙初(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