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若坚持这决定能避免靖康之变的发生,最后因这五字放弃野史趣闻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关于靖康之变,是北宋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要说靖康之变有多惨,因为不敌金军,昔日显贵的公主皇妃都沦为金军的玩物,而万人之上的皇上宋徽宗、太子宋钦宗也惨死北方。
宋朝承接汉唐时期的遗留的人文、经济,使其在短时间内都达了空前的繁荣,作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也完成了南方割据政权的统一。虽然平定这些地方的方法是通过一次酒宴,然后威逼利诱让地方兵力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政权稳定,国泰民安,取定一定成就后的赵匡胤自然想着想回到故乡显败一番,其实不单我们常人喜爱衣锦还乡,皇帝也不例外。公元976年,皇帝赵匡胤协同其弟赵光义和一些重臣从宋都汴梁浩浩荡荡回到故里洛阳夹马营。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肯定不会亏待昔日的同袍,日日觥筹交错、歌舞升平。

一天,正喝着酒的皇帝赵匡胤突然酒说,要把宋都迁回洛阳,一开始,一众大臣并不在意,因为皇帝只是酒后胡言,或者是其喜爱自己的家乡罢了。可是皇帝赵匡胤可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了,已经到了启程回汴梁的时日了,但是他依然不为所动。一众大臣才知道皇帝是真的想要迁都可不是闹着玩了。
起居郎李符、都指挥使李怀忠就上前劝谏,不单列出了迁都的坏处,甚至都指挥使李怀忠还拿出军队说事,认为汴梁靠近江南,能为十万大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皇帝赵匡胤听了之后根本不为所动。这个时候,重臣们想到一个人,就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早年已经被封为晋王,但是其不尊称赵匡胤为皇上,而且早已经在暗中集结兵力、收买朝臣、培养死士等,一大部分的力量都在汴梁,所以从其个人的角度赖上,并不希望自己的势力受到影响,自然也是反对迁都的。
皇帝赵匡胤语重心长地对赵光义说,自己之所以迁都洛阳,不是乐其土风,而且看中了洛阳的天险,日后战争时可据天险而守之,像现在的汴梁虽然拥兵十万,但是想保其长久平安,就需要不断征兵,一征兵,民众肯定怨声载道,而且军队管理也更难了,很难培养出真正的精锐之师。这个理由的确无懈可击,思考得也非常长远。但是赵光义却说,宋朝应当在“在德不在险”,意思就很明了了,宋朝想要壮大,应当靠仁政德治,不是靠着 层峦叠嶂这些天险,一句站在道德制高点的话,也让赵匡胤哑口无言,沉默不语了。赵光义走后,皇帝赵匡胤伤神地说,不出百年,宋朝肯定会被这些无节制徒增的军队拖垮,军饷会亏空整个国库。

公元1127年,金人凭借小小铁骑踏平宋朝大地,随后便爆发了靖康之变,北宋也自此灭亡,而那一句振振有词的“在德不在险”也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若当时赵匡胤能坚持这个决定就能避免靖康之耻发生,一句“在德不在险”直接压制了赵匡胤的想法。不过身为皇帝,谁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修政德的千古明君,所以面对这样的言论,皇帝赵匡胤也放弃了迁都的念头。
本文作者:青铜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