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后周往事野史趣闻

2018-09-01 15:30:58

各位朋友们,好久不见了。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小编在忙碌着历史剧《武安君之殇》,功不负有心人,得了一等奖。小编心里还是暖暖的。不过很久都没有来更新五代十国专题了,心里还是放不下,五代处于乱世,可以说里面的人各个都是人才。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讲述的就是五代中最后一个政权——后周。那么有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小编少讲了一个朝代后汉,为什么呢?其实后汉就三年,实在太短了!当你看完上一章后晋和这一章后周后你基本上就能明白后汉的历史了。那么后周又是一个怎样的朝代呢,作为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又有哪些地方值得一讲呢?

民族:汉族

时间:951—960(历三帝)

朝代:后汉

都城:开封

太祖——郭威

世宗——柴荣

恭帝——柴宗训

我们开篇点题,直接讲述后周的创立者——郭威。其实郭威从小也不是省事的料,一天到晚外面到处浪,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街娃。但是郭威年轻的时候却帮助了后汉的创立者刘知远称帝,从此得到重用。顺带说一句:郭威年轻时候身材魁梧,长得还很帅,所以就被一个姓柴的小姐姐看中了,当时郭威一无所有,柴氏坚持相信郭威今后必成大事,所以死了心的想要嫁给郭威,而这一嫁,就成就了整个五代十国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后周世宗柴荣。

郭威帮助刘知远没多久,刘知远就驾崩了,由刘知远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为汉隐帝,隐帝上台后,对手握军政大权的郭威当然是百般猜忌,于是下令除掉郭威,郭威一次次被逼(家人被满门抄斩)最终走投无路。君要臣反,臣不得不反。但是郭威是很聪明的,他没有硬着头皮直接反,而是假造了圣旨说:“不仅要杀我,还杀你们这些大臣。”这可把周围的人吓坏了,这里我们要知道,郭威在后汉朝廷中威信很高,亲信很多。所以郭威就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了,说这不是皇上的意思,肯定是皇上周围有小人故意陷害。随着这波浪潮,后汉也基本被划上了句号(刘承祐被杀),但是郭威为了登上皇位减少阻力,又推立了刘赟继位为逊帝。正此时,北方契丹南下,郭威率兵出征,950年郭威率军抵达澶州,就地休整四天后。郭威准备令军北上,这时一大清早就有人闯进郭威的府衙,扯下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三呼万岁,郭威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有些看客貌似已经感觉到,这一幕怎么似曾相识啊,没错,在几年后,有个赵匡胤的小伙子,上演了一幕黄袍加身,陈桥事变就是完全模仿郭威的这一套,但是赵同志准备更加充分,郭威只是黄旗加身,而赵匡胤是黄袍加身。但是世人却只知道赵匡胤的陈桥事变却不知郭威这一原著。不知道你看到这里是否看出了历史的趣味了呢?

郭威继位这也是整个五代十国的转折点,在郭威之前,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政权,而我们可以看出四个证券的更替,统治者都是地方长官,后唐,后晋,后汉更是都是河东节度使(上一讲已经讲过了河东地区的重要性)。但是到了郭威时,夺权的人已经从地方政权转移到中央,其实从另一方面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统一趋势加强。郭威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后来后周世宗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郭威虽然坐上了皇帝的位置,但是前文讲过家中妻儿皆被杀害,所以另一个难题摆在了郭威面前,该立谁为太子,由于郭威无后,即使有也是一些小孩子,根本无法主持大局,在当时,有两个成为了最佳候选人,一是李重进,另一个就是柴荣了,从血缘关系讲,李重进与郭威有着直接血缘关系,这是李重进的优势,然而柴荣也有一项优势也是李重进无法相比的,那就是感情,在郭威年轻时,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就是他的这位侄儿在外赚钱养家,所以这段感情是柴荣最大的筹码,果不其然,郭威没有忘记这份感情,不断给予郭威重任,努力培养柴荣,帮助柴荣扫平障碍,柴荣也不负众望,完美完成各项任务。终于954年,郭威坚持不住了,郭威临死前令李重进在他面前对柴荣行君臣之礼,最终离开人世,继位者柴荣又将开创下一个传奇。

我们讲述柴荣,我把他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柴荣与北汉,我们都知道,后汉灭亡后,又是一个河东长官刘崇在太原建国称为北汉,柴荣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北汉必除,所以这也就成就了历史上的著名战役——高平战役,那么这场战争到底有多大影响呢?第一个,促进了柴荣军事改革的想法,由于高平之战中,后周有很多老油条士兵,导致后周实力大减,就连御驾亲征的柴荣都差点一命呜呼。从这一场战役后,柴荣明白了,军队不是多就可以胜利,而是要精,所以随后进行了大规模裁兵和训练军队素质。第二就是这场战役差一点改变为了历史,为什么呢?因为宋朝开国之君赵匡胤也差点葬身这场战役当中,幸好有一个小兵为赵匡胤挡了一箭,否则赵匡胤早就为国捐躯了,我们今后的史书就不会是宋太祖赵匡胤了,就是北周忠臣赵匡胤。

不过这场战役中,由于赵匡胤的英勇奋斗也成就了他自己。高平之战有惊无险的胜利,但由于北汉请求契丹的帮忙,以及北周军队军纪出现问题失去民心,导致最终灭北汉失败。这第二个部分就是对南唐的战争,柴荣时代的南唐并不是南唐后主李煜而是他的爹李璟,南唐是整个十国,南方地区最强的政权,南唐建立者李昪建立南唐,开创盛世,到了李璟这一代,虽然表面看起来灭掉南楚,争夺闵国,但大多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把南唐国力大量消耗。在这样的情况,柴荣根据王朴所上奏的《平边策》对南唐发动了猛攻,最终经寿州一战,南唐再无招架之力,李璟是被打得心服口服,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南唐也由此向周称臣,并且李璟态度大改,对柴荣相当恭敬,从此,南唐不复大国之强盛。

这第三部分就是柴荣北伐契丹和不幸早逝,柴荣打赢南唐后,马上就开始了北伐的准备,但对象并不是北汉,而是比北汉更加强大的契丹。然而不幸的是在克复三关后,柴荣突然患病不起,关于病因《历代佛祖通载》给出的是:“病背痈靡溃”。就是说背上长了一个痈囊,但史书中并没有明确关于柴荣背后长了一个大瘤的记录,所以柴荣的死充满了神秘感,就这样,在一次顺利的北伐中,一代雄主,后周世宗柴荣就这样离开人世,而此时满打满算,他登基也才六年,年龄还不到四十岁,真叫人可悲啊!在《五代史补》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世宗志在四方,常恐运祚速而功业不就,以王朴精究术数,一旦从容问之曰:“朕当得几年?”对曰“陛下用心,以苍生为念,天高听卑,自当蒙福。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后自瓦桥关回戈,未到关而晏驾,计在位止及五年余六个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数也,盖朴婉而言之。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如此豪迈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三十年,老天只给了柴荣六年。这六年里面,柴荣对内整治,国泰民安。对外战斗力不断增强加快中国的再一次统一。遗憾啊!遗憾啊!下面我说的第四个方面,各位看客,如果有兴趣就继续往下读。第四个部分是关于王朴的《平边策》。王朴与柴荣这对君臣关系就如同刘备与诸葛亮,苻坚与王猛。首先我要说一下《平边策》,顾名思义,《平边策》就是关于如何统一天下的计策,王朴在计策中指出的精髓在于先易后难。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北汉有契丹保护不易攻取,易攻的当然是南方。所以柴荣选择了攻打后蜀和南唐。后来经过寿州之战,南唐再无还手之力,南方的力量基本耗光,对于柴荣来说再无后顾之忧。

然而此时契丹,辽穆宗荒淫无度,国家国力衰弱,内部发动叛乱。此时的契丹给足了柴荣机会,柴荣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选择北伐,并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是命运没有给柴荣机会,随即而来的疾病,带走了他。但是柴荣北伐契丹,是王朴《平边策》的一个缩影。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没有去攻打北汉。这里小编要说一下,第一,北汉易守难攻。第二,柴荣伐契丹这招其实是欲擒故纵,他北汉为什么能屹立不倒,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而是他背后的大哥契丹强大,如果契丹失败,北汉自然就亡了。并且此时的契丹出现内乱,天赐良机。后来,赵光义(宋太宗)一心伐北汉,虽然灭掉了北汉,但是士兵也都疲倦了,后来在对辽朝的战争中,毁于一旦。可以说王朴的《平边策》确实十分高妙,而就在柴荣北伐前夕,王朴离去了,永远的走了。随后柴荣也走了,前后不过几个月,真是英雄相惜啊!

柴荣死后,皇位由七岁的柴忠训继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关于赵匡胤当上殿前都检点又一个传奇的故事:在柴荣弥留之际,居然废掉了有亲属关系的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职位,而换成了赵匡胤。为什么呢?原来在柴荣死之前,他正在北征的路上,据说病中的柴荣在翻看文件时,曾经莫名其妙地得到一个锦囊,里面装着块木条,上面 写着“点检为天子”几字。柴荣顿时警惕起来,对时任殿前都点检的张永德产生了怀疑。所以最后选择了对其充满信任的赵匡胤,这多少有点讽刺。在960年那个新年,陈桥一变,黄袍加身,五代的时代过去了,赵匡胤赶走了后周的孤儿寡母,宋朝的时代开始了。

感谢各位看客对小编的支持!今后小编还会继续完善自己,带来更加精彩的内容。

喜欢的朋友可以添加关注哦,小编会定时给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并且会在粉丝中抽取粉丝发送一些福利。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本文作者:爱历史的小D(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