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皮影老腔游唱辽南数百年野史趣闻
名词解释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巅峰时刻
在去年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文化晚宴上,宋国超的义和班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精英们演绎了一出韵味十足的复州皮影戏,达到了自己唱戏生涯的巅峰。
现实意义
“以前普通村民多不识字,皮影戏既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文化,老百姓全靠戏文熟悉那些古诗词和文化知识。 ”随着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转变,如今皮影戏逐渐没落,但宋国超始终认为其中的文化内涵却并未改变,百年之后依旧有着传播文化的意义。
最近几年,大连市内各大高校都有学生登门拜访,几年前,一位法国尼斯大学的学生特地不远万里来到瓦房店得利寺红花沟的小院里,向这位老人深入采访皮影戏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并写成论文。



“小番们,听令! ”宋国超从嗓子眼里喝了一声,一张皮影在他手中翻腾飞转,仿佛被赋予灵魂一般,霎时间,略显简陋的屋子里杀气阵阵。复州皮影戏是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大连民间艺术,在辽南一带流传数百年之久。从宋国超的曾祖父开始,宋家四代人游走于辽南腹地传唱复州皮影戏。直至今日,皮影唱腔仍不绝于耳,一腔一式依旧是百年前的模样。
一曲皮影 传唱辽南大地村村回响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两年后,复州皮影戏也列入该名录,成为大连地区首个世界级非遗项目。宋国超便是复州皮影戏的唯一传承人,他从11岁起便跟随父亲的戏班,像是游吟诗人一般游走于十里八乡,传唱着流传百年的皮影剧目。“瓦房店一带,60岁以上的老人对复州皮影戏的感情很深。 ”宋国超告诉记者,在香港回归那年,他去养老院汇演,几出戏唱罢,老人们激动得老泪纵横,“他们说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这么地道的皮影戏。 ”
几十年前,皮影戏差不多是农家最隆重的大戏,“我祖父是当地的名角,出门唱戏都要敲9通锣,和县太爷出行一样。”宋国超没赶上那个光景,但父亲演出时的盛况却历历在目。“各村都派人来请,有时一场要唱到后半夜3点。”锣鼓点一响,一句念白拉开大幕,百姓们如痴如醉,喝彩声此起彼伏。
那时皮影戏人“金贵”,各村都抢着来请戏班。在粮食紧缺的年代,宋国超父亲一出戏能挣三两粮食,他跟着父亲出门就奔着能吃饱肚子。为了能多听些戏,很多戏迷都跟着戏班到处串场。有时这村的戏码还没演完,邻村已派来马车接戏班。
“一般都在村小学的操场里唱,整个操场都挤满了人,那场面别提多火爆了。 ”宋国超回忆时,脸上泛起一丝亮光,“父亲一亮嗓,贯透全场,掌声雷动,这就是功夫。 ”正因如此,宋国超至今表演时仍不爱用麦克,全凭嗓子喊。
一块方幕 生旦净末丑戏中有乾坤
宋国超一只手拿着三根竹竿,手指轻轻旋绕,皮影已翩翩起舞,一招一式地动了起来。皮影戏的戏台极为简陋,一块方幕遮住后台,全凭操影人双手演绎出行云流水的剧目。“这里面学问可大着呢,就看你手上功夫。操影人不但手眼要配合,而且和戏文、唱段、琴师的每个环节都要配合得丝丝入扣。”宋国超说,这些本事可不是一两年就能拿得起来的。
操影人在几秒钟内就要演绎出不同的动作和神韵。如两军对垒,前锋一刀砍下敌将头盔,操影人先是口中含着纸屑,手上将两张皮影重合一处,待手起刀落,口中纸屑用力一喷示意头盔破碎,紧接着手腕一抖,眨眼间皮影转换,敌将已被打得丢盔卸甲披头散发。再如佳人抽泣,不能用手直接抹泪,而是将手藏在水袖中,款款抬手擦拭面颊。“每个动作都有讲究,哪怕是一站一坐都透着美。 ”宋国超说,就是一匹战马也要头仰尾翘惟妙惟肖。
“皮影戏有全套戏本子,生旦净末丑,每个本子都是全套的角色,和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没啥差别。 ”宋国超介绍说,一台皮影戏至少要8人配合,其中两人操影,3位琴师,1位鼓师和两人唱段。一套戏本放在中央,每人都要知道上下句、锣鼓点衔接。这和国内其他地域的皮影戏颇为不同,比如甘肃皮影是一人主唱、数人帮腔,而复州皮影戏每人都有角色,“生就是生,旦就是旦,每个人都有专职。 ”宋国超至今仍保留着几套1979年时手抄全本戏文,有《锁阳关》、《盗马关》、《唐英烈》等,本子书页发黄、字迹如刀刻,每句唱段、过场、唱腔都有明确规定。
早年间,戏班开班还要祭祖。皮影的祖师爷是观音,每年春节一过,戏班子焚香烧纸叩拜祖师,才能出门唱戏。而且无论在何处,皮影箱子都不能挨地,必须放在凳子上以表敬意。“从我懂事起就这么做的。 ”宋国超说这些规矩、唱腔都传了几百年。
一家四代 祖孙四代传下百年戏班
宋国超1950年2月生人,如今已66岁,皮影戏家传已有四代之久,早在曾祖父时便跟随戏班四处演出。“我祖父被老爷子安排到戏班里掌勺,有一回戏班里临时缺人,我祖父仓促救场,没想到一开嗓,唱腔戏文一句没错,还特受欢迎,于是便成了戏班的台柱子。”宋国超说,当时祖父所在的戏班叫双胜班,后来班主将家当都卖给了祖父,更名为义和班,此后便由祖孙三代人先后担任班主,至今也有百年历史。
在宋国超家的仓房里,放着一个黑色箱子,上面满是灰尘。老人掀开箱子掏出一个纸夹,小心翼翼地打开封皮,里面都是一掌多大的皮影,尘封多年表面黝黑发亮。透过阳光,几抹艳色一闪而过,头饰雕龙画凤,蟒服雀鹤纷飞,细微的连接处甚至不足一毫米,仍可看出昔日的繁复和精美。“这些皮影就是我爷爷买来的那箱家当,距今至少二三百年历史了。”宋国超说,几年来有很多人提出要买下这些“老古董”,可无论家境如何艰难,他从来没有考虑卖过。
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皮影戏名角,等到宋国超从艺时,父亲对他的要求极为严厉。“当年学戏时,父亲一手是戏本,一手是竹条,唱错一句就照头一棍。 ”就是这样的严苛,让宋国超成为集操影、唱段、唢呐等本事于一身的全能人才,“不谦虚地说,现在像我一样能唱几套全本戏的人都没了。 ”宋国超说。
而宋国超比父亲更进了一步,他不但能唱能耍,还会制作皮影。“过去都是用锥子一点点抠,我自己用钢条磨了好几种刻刀,照模子刻,然后再上色。”宋国超还改进了皮影的尺寸,从原来7寸大的皮影变成1尺多长。如今宋国超年纪大了,戴着500度的近视眼镜彻夜雕绘,也要四五天才能做成一张皮影。由于常年持刀刻画,右手食指和中指已微微变形。可每当看到一张完成的皮影,他都喜欢得爱不释手。
一声老腔 悠悠古韵待变革觅传人
近年来,作为复州皮影戏传承人,老宋先后在全国各地参与调研和汇演,在他看来,复州皮影戏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不但戏文不同,而且各地的皮影造型也各不相同。陕西皮影的前额又高又大,比咱们夸张多了。 ”宋国超说,复州皮影戏主要从河北、唐山传来,而东北其他地方也存有一些传统皮影戏,大多是从陕西、山西传入。
现在宋国超依然在演出,可如今能搭戏的人已越来越少,戏班成员有的已逾八旬。宋国超认为,传统戏文确实不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所以近年来他也一直在酝酿着变革。宋国超琢磨着新戏中唱段要减少,多用念白,一方面可以让人听懂,另外又降低了门槛,吸引年轻人来学习皮影戏。现在大连几家小学都请宋国超去教学皮影戏,老宋从不拒绝,常常拿着皮影游走于大连市内与瓦房店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当年自己走街串巷唱戏时的日子。
宋国超的皮影戏是家传,可他如今很少让孩子接触。“我有两个闺女,女子不学艺,现在就让她们跟我学学做皮影的手艺。”宋国超常常想起父亲当年一声响彻全场的皮影老腔,如今他已66岁,嗓子喑哑,原来唱武生也转为花脸,只是那一段段戏文从未遗忘,张口便来。面对记者,讲着讲着他就会来上一句:“小番们,听令! ”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博文
本文作者:海力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