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行历史数百年,紫砂无可厚非!野史趣闻

2018-08-30 19:30:33

紫砂文化中,茶文化是与之相对的不可或缺篇章。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唐代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起始于药用的,到汉代,饮茶风气渐盛,因为人们发现“苦茶久服,可以益思”,“止渴除疫,贵哉茶也”。

宜兴是我国产茶名区之一,自古以来名茶层出不穷。饮茶需要器具,紫砂壶的诞生,可以说是因时而生,然其紫砂壶风行数百年,最终与茶文化连为一体相辅相成,可以说是由紫砂的特性所决定的。

前面说过我国盛产茶,饮茶风气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众多茶具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演变,茶文化由发展走向成熟、紫砂文化的出现就丝毫不奇怪了。

宋代,是产生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的科学进步的朝代,民族才智大放异彩。“斗茶”风气盛行,这时代的人喜用的饮茶工具主要是盏和盏托。这时,紫砂不为人注目地,悄悄地也许是无意中挤了进来。它那紫红、紫黑色的陶盅,在色彩深重、黑厚,久热难冷等使用功能上,能与建窑产品仿佛无可厚非地被充当斗茶用的盏。

有诗人曾因为试茶,有了《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茶。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每说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少,从此莼羹不足夸。

精于茶道之人有种流行的说法——品茗,能修心养性,陶冶人的情操。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休闲生活,而品茗之道就是很好的选择。有了上好的茶,一个急迫的问题摆在了茶友的面前,何为上佳之茶具?紫砂!茶道高手一般会如是回答。然紫砂谓何?

紫砂盛行于陶都宜兴,宜兴盛产一种特殊陶土,其颜色多为绛紫,故统称紫砂。但其颜色亦有红,绿、黄、白等,故又被誉为“五色土”。用其所做茶具即为紫砂壶。

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一诗中言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因此普遍认为紫砂起始于北宋末年,而1976年在宜兴丁蜀羊角山古窑址发掘出的大量紫砂陶片,其断代为北宋时期,这也可作为佐证。

随后紫砂艺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而这个春季延续了差不多数百年,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兴盛。明清时的发展,紫砂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在结合茶文化的基础上,更是融合了诗词、书画、雕塑、篆刻等一系列文化艺术。多种文化性质的结婚,成了紫砂文化的标志性特色。

如今的紫砂艺术经过几十代紫砂艺人的奉献,也已趋于成熟,无论是在造型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系列性的理论知识,定义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衡量:一方面,紫砂作为美术品,应具备形、神、气、态四要素。形,即形式美,指作品的外部轮廓:神,即神韵;气,即气质,陶艺所蕴涵的和谐色泽美;态,即形态,作品的高低肥瘦刚柔方圆的各种姿态。另一方面紫砂壶还需满足其作为茶具的根本特性实用性。

紫砂壶和一般陶瓷不同,它属于无釉茶具,采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矿制成生坯然后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其成型后烧成过程中温度较高,烧结密致,胎质细腻,既不渗漏,更有肉眼难辨的气孔能吸附茶汁,蕴蓄茶味,故老壶,旧壶虽冲白开水也能散发淡淡茶香。

紫砂的特性材质属性,致使开水冲泡却不致于烫手。此外,紫砂壶造型简练大方,色调淳朴古雅,有着“世间茶具壶为首”之美誉。

……………………………………………………………………

愿意和我交朋友的紫砂壶爱好者,加我的微信yihuzisha_

……………………………………………………………………

《桃溪客语》中书道“阳羡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足可见其名贵。然而,有些紫砂工艺师片面地追求紫砂壶的艺术价值或经济价值,紫砂因茶而生,由茶乃盛,最终携茶而美。修心养性,天地虽大,然皆在这一茶一壶间也。

本文作者:紫砂学堂(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