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风骨:忤逆魏忠贤,拒绝郑芝龙贿赂,自杀殉国报崇祯知遇之恩野史趣闻

2018-08-29 20:00:28

施邦曜,浙江余姚人,明朝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顺天武学教授,后历任国子监博士、工部营缮主事等职,一直晋升到员外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特别擅长阿谀奉承,天启皇帝对其特别信任,后来朝政大权几乎全部归属于魏忠贤。因此很多朝廷官员都惧怕魏忠贤的强大势力,纷纷投靠,上下均称呼其为“九千岁”,几乎没有一个大臣敢于忤逆魏忠贤的意愿。

施邦曜

魏忠贤为自己修建府邸,耗费了大量民力财力。府邸落成之后,官员们都到魏忠贤府上去祝贺,唯独施邦曜没有去,这让魏忠贤很生气,便想办法刁难他,让其在限定期限内拆毁北堂建筑。按照魏忠贤的算盘,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后他就可以趁机落井下石,对施邦曜实施打击报复。然而没想到施邦曜却在限期内完成了任务,可魏忠贤还是调任施邦曜到福州任漳州知府。

魏忠贤

明末,福州是海盗猖獗、出没之要地,一直难于治理。施邦曜到任以后,立即查知所属各县的奸盗之首,掌握当地的土匪和海盗情况,肃清了辖区内的盗匪,让周围那些盗贼都很吃惊。据史料记载,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著名的大海盗郑芝龙为拉拢关系,把琥珀金制造的礼物悄悄送予施邦曜。然而,施邦曜只是将其作为艺术品观赏良久,并原样奉还,以此表明为官清廉。

郑芝龙

随后施邦曜历任福建副使、左参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职,在各任职期内都赢得了很大的民心和声望。不久,崇祯皇帝即位,召还施邦曜担任通政司使。这个职位在明代可执掌一些奏折的修订,凡是臣民陈述、状告、军情、民间灾情等问题均可参与,也可参与朝议大政,审理重大案子时也可以奏请意见。在通政司使任上,施邦曜奏请了很多关于民情、官员的徇私枉法问题的奏折。施邦曜坚定认为,朝廷选任一个贤明的地方官员,意义远远大于发现一位军事名将,除掉一位贪官就相当于为百姓杀掉了一个共同仇恨的恶人。崇祯皇帝很推崇施邦曜的做法,当吏部推荐刑部右侍郎时,崇祯皇帝亲口说:“邦曜清廉公正,可以辅助副都御史。”

崇祯皇帝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进攻北京城。施邦曜催促兵部尚书张缙彦组织抵抗,赶紧让各地将领带兵进京勤王。结果兵部尚书张缙彦并未组织抵抗,甚至有意投降农民军。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被分派镇守北京城东长安门的施邦曜得知崇祯皇帝已经自杀,觉得大势已去。施邦曜急忙问手下的仆人知交好友倪元璐尚书大人是否还活着。当仆人传来倪元璐自杀的消息时,施邦曜立马整理衣冠先去拜祭了倪元璐,认为自己“惭无半策匡时难,惟有孤忠报国恩”,随后上吊自杀,时年60岁。南明弘光朝追赠其为左都御史,谥“忠介”,并修建祠堂来纪念颂扬。

明朝灭亡是大势所趋,并不是像施邦曜这类人的错,但是他仍然选择自杀殉国,报崇祯皇帝的知遇之恩,他们的精神值得纪念。

参考文献:《明季北略》

本文作者:天涯看点历史号(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