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的家风故事野史趣闻

2018-08-29 17:30:44

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1785年,林则徐出生在福州一户普通家庭中,其父林宾日是一位私塾先生,收入微薄,一家11口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林澕说,“尽管如此,林宾日依然十分重视对林则徐的教育。”

林则徐4岁那年,父母就把他带到自己任教的罗氏私塾,常抱他在膝上,“自之无以至章句,皆口授之”。7岁时父亲教他作文,12岁时他又随父亲到文笔书院就学。

林宾日反对闭门读书、脱离实际、逃避现实的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风,喜读“经世有用之书”。林宾日为了林则徐早日成材,在教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还时常讲述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处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林澕说,林宾日教育林则徐极有耐心,从不打骂,连大声呵斥都很少,“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

林宾日一生淡泊名利,“固守儒业”,绝不沾染社会的丑恶习气,更不贪图不义之财,经常告诫林则徐要“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

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钱”的家教。他曾写过一副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后来,无论林则徐做官到哪里,在他的房间总是挂着父亲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这副对联,后来成了林家的家训,不仅林则徐的儿孙铭记不忘,而且林家的儿女亲家、子弟也视作传家宝,模仿誊写,悬挂于中堂之上。

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封林则徐于1847年在陕西巡抚任上时,为三个儿子写的分家文书《析产阄书》。

信中写道:“余服官中外已三十余年,并无经营田宅之暇。惟祖父母在时,每岁于俸廉中酌留甘旨之奉,祖父母不肯享用,略置家乡产业……”“……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

就是说他自己做了30多年官,没有时间经营家业。历年供养父母的俸银,老人除了帮助亲友外,舍不得享用,添置些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到价值一万两的房产,至于现银则无可分。

林澕说,林则徐曾想晚年退休后定居北京,因无力购置房产而作罢,最终回到福州,住在父亲购置的老屋子里。可见,父亲“不妄取一钱”的身教,他奉行终生。

一灯在壁

除了父亲,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也对他影响至深。陈帙是闽中宿儒陈时庵的第五女,知书达理,为人贤惠。

因为家中的人口众多,经常困难到靠稀饭度日的地步,林则徐母亲靠做一些针线活来补贴家用。为了多挣一些钱,林母和林则徐的姊妹们日夜不停,有时甚至要劳作到很晚。

林澕说,看到母亲和姊妹们如此辛劳,在一旁读书的林则徐内心很不安,也想帮忙,林母却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

林澕说,在父母的影响下,林则徐也十分勤奋,每天早起晚寝,手不释卷。同时,他也十分懂事,小时候,林则徐每天上学,都要先将母亲和姊妹们所剪制的彩花提到店铺寄卖,晚上从书院归来,再到店里收取货款回来交给母亲。

在书院读书期间,如若写了好文章,便有“膏火”奖励,为此,林则徐非常用功,经常获得“膏火”奖励贴补家用。

林家生活虽然清贫,一家人却团结和睦。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的展品中,有一幅青花瓷灯的照片,这盏油灯讲述的就是林则徐后人口口相传的“一灯在壁”的家族故事。

林澕说,“为了省油,林家用来照明的油灯平时只放一根灯芯,到了大年夜,才加一根。年夜饭,也只有一盘素炒豆腐。有一年除夕,邻居听见林家在吃年夜饭,欢歌笑语,十分开心。他好奇地过来,却看到这一家大小十多人围坐在饭桌前其乐融融,而桌上只有一盘素炒豆腐。”林则徐及后人,均以此事来教诲子孙,让子孙知晓“家和万事兴”“人穷志不穷”与“乐观豁达”的道理。

尤为可贵的是,林则徐的父母为人善良、品德高尚,同情弱者、慷慨助人,并注意对儿子言传身教这些美德。尽管林家早已家徒四壁,自顾不暇,但每当遇到比自己更困苦的人,林则徐的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心救助。在《先妣事略》中,林公记述其母亲“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党缓急,无不周恤”。

有一次,林则徐的三伯父家揭不开锅,父亲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米送给了三伯父,为此林则徐一家断炊挨饿。为了不让伯父得知难过,饿着肚子的父母再三叮嘱饥肠辘辘的子女们不要说出去,“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

林澕说,贫寒的家庭环境,也让林则徐更了解民生疾苦,使他很小就树立了扶弱济贫的爱民思想。

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在“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上,有一幅林公素服图。道光四年(1824)闰七月,林则徐母亲病逝,按例辞官回家守制。

年底,黄河高堰十三堡决口,清廷遂命林则徐赴南河督工。清代河工事务积弊甚深,林则徐本欲以母丧尚未终制而规避,但事关漕运大务和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父亲林宾日明训不许推诿,林则徐毅然接受了“夺情”,急赴南河督修。

林则徐身着素服,不用顶戴,奔走于泥泞工地上。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堤工进度,他每天必亲赴工地查验督催,逐段勘察,不放过任何有损工程质量的细节,而且常常劳作到深夜。

“苦热不成寐,残灯还渡河……行行有幽意,莫问夜如何?”这首诗,正是林则徐当年勤于河工的真实写照。连道光帝也承认“向来河工查验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

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始终心系各族人民,关心民众疾苦。

林则徐看到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林则徐在奏稿里也有类似这样的具体描述:“南路八城回子(指维吾尔族)生计多属艰难,沿途未见炊烟,仅以冷饼两三枚便度一日,遇有桑葚瓜果成熟,即取以充饥。其衣服褴褛者多,无论寒暑,率皆赤足奔走。”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林则徐踏勘南疆,行程二万里,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慎守儒风,省啬用度

林则徐同样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读书明理是林则徐对子女的最基本要求。在督促子女读书方面,他非常注重以身示范,正可谓“在官时无日不读书,暇手一编,数十年寒暑不辍”。前往广东禁烟时,林则徐带的行李共四千六百余斤,其中绝大多数是书籍。即使是流放边远的新疆,他也不忘带着书籍。他的好友、福州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中称,林则徐西戍登程后,“大车七辆,载书二十箧,曰: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余皆公卿求书绫绢宣纸也。”

林澕说,林则徐还很注意与家人和孩子沟通,子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评点,林则徐无论公务多忙,总是抽空复信给予指导。在《训次子聪彝》中,他说:“惟尔奉母与弟妹居家,责任綦重,所当谨守者五:一须勤读敬师,二须孝顺奉母,三须友于爱弟,四须和睦亲戚,五须爱惜光阴。”他又说:“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

1839年,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抵达广州后,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古人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诚非故作诊持,实出于不自觉耳。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

林澕说,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不仅认为治家教子是个人的私事,更与国家和人民利害相关。而恪守清廉,除了要自律,也要管住家人。林则徐在《析产阄书》中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后人:“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文/摄影 首席记者卢钟)

本文作者:伊犁晚报(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