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军血肉之躯抗清兵 郑芝龙拱手让出仙霞关野史趣闻
本文作者黄强
隆武帝对郑成功非常器重,委于重任,郑成功也恪尽职守,尽心尽力。抗击清军,光复大明,已经成为他坚定而明确的目标。此生绝不辜负隆武皇帝的嘱托,为大明王朝伟大的光复流尽最后一滴血。
郑成功的识大体,高风亮节,让世人侧目,而他的父亲郑芝龙与他相比,相形见绌,其龌龊行为,受到人们的唾弃。
郑芝龙原本就是一个海盗,投机的商人,他拥立隆武帝目的为了增加自己的势力,多一份讨价还价的砝码。对于抗清,他看的很淡,手中二十多万军队,不过是保护自己财产的雇佣军,与清军做生意的筹码。因此,他对抗清压根不上心,不用力。面对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的义军抗击清兵,他并没有派兵参战,不是隆武帝不想出击,而是郑芝龙不愿消耗自己的力量。一直等到清兵进入江西、皖南、徽州、建昌等地,江西赣州人民纷纷起兵抗清,隆武政权才派出军队,由郑彩、张家玉领兵援救江西。郑彩观望不前,张家玉孤军深入,以致广信、吉安等城得而复失,建昌、赣州受到清兵威胁。此时此刻,郑芝龙却置国家安危不过,不派兵援救,坐山观虎斗,致使隆武政权的有利局势转为危殆。
隆武二年(1646)八月,清贝勒博洛率军进逼闵北,福州震荡。隆武帝本来准备派郑氏兄弟出兵,但是郑氏兄弟为了保存实力不肯出兵。隆武帝苦于自己手头无兵,焦虑不安。62岁的大学士黄道周赞赏郑成功的精忠报国,却又鄙视郑芝龙拥兵自重。他向隆武帝请命,带兵出征。郑芝龙把持朝政,只拨给了一个月的粮饷,没有武器。黄道周所谓的带兵,并不是正规的军队,而是由他的门人、弟子组成的义勇军,一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战斗力,松散的民兵。沿途招募了很多痛恨清兵烧杀抢夺的民众七八千人,扛着锄头,拿着扁担,手持木棍,因此被称之为“扁担军”。黄道周的夫人蔡石润组织了夫人军,担任后勤补工作。文人黄道周与没有战斗力的“扁担军”,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精忠爱国,他们用原始的扁担、锄头、铁锹,迎战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清军,其结果可想而知。
【图32,大学士黄道周】
败绩连连,但是黄道周屡败屡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扁担军”用血肉之躯,阻挡着清军前进的脚步。死,不可怕,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怕的是贪生畏死,做了汉奸,落个千古骂名。血肉之躯哪里能够阻挡铁蹄的践踏?黄道周兵败被俘,汉奸洪承畴数次前来劝降,遭到黄道周大骂,黄道周用绝食表达自己的坚强意志与必死的决心。南明永历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三月十五日黄道周被押解到南京明孝陵英勇殉国。在他的袍子内衬绢上血书一行小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图33,黄道周墓】
黄道周的殉国,与郑芝龙的龟缩,激起了民愤。郑芝龙装模作样地派了一支人马,出关不过500里,就谎报军情粮饷耗尽,无功而返。无奈之下,隆武帝决意领兵亲征。命郑鸿逵为御营左先锋,出兵浙江;命郑彩为御营右先锋,出兵江西;命郑芝龙留守,负责转运粮饷;命郑成功护驾。
临行前,隆武帝把文武百官召集到宫殿上,痛哭流涕:“我应该是百世的罪人,但是诸位大臣,你们难道就不是罪臣吗?”他口谕,在百官的衣裳一角署衔,加上“戴罪”二字,以此激励士气,不忘复国大任。隆武二年(1646)二月,隆武帝出师延津,进驻津宁。他将搜检出来的朝臣私通清兵书信二百多札拿出来,当众焚毁,表示对过去既往不咎,以期朝臣同舟共济,共抗外侮。
郑芝龙早有通敌之心,顿觉颜面发热,当时表示拥戴隆武帝,为安全起见请隆武帝回驾福州。隆武帝知道自己势单力孤,郑芝龙大权在握,不敢与郑芝龙撕破脸皮,复国大业还需要郑芝龙,只得回到福州。
同年六月,清兵渡过钱塘江,鲁王的江上之师败溃,清兵直逼福建;江西守军节节败退。此时的郑芝龙已经与清兵暗中勾结,一方面,谎称夫人田川氏病危,要求郑成功从隆武帝身边速回;另一方面,下令撤回福建官防要道上的水陆兵力;更为可恶的是他让险隘仙霞关的守军撤退,拱手让清兵从容过关,清军长驱直入福建,攻陷建宁,直扑延平,威胁到隆武帝的安全。民谣有云:“峻岭仙霞关,逍遥军马过。将军爱百姓,拱手奉山河”说的就是郑芝龙,史书上则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
【图34,仙霞关】
说明:本文系黄强的原创作品,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不得转载。违者必究,侵权已委托今日头条律师团队负责处理。联系微信njhuangqiang。
黄强,字不息。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服饰史、置业经济史、民国史研究,已出版著作13本。新著《驱夷保岛郑成功》,2016年3月由南京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黄强黄不息(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