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古韵|如果曹操称帝会怎样?野史趣闻

久读《三国》,偶尔会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曹操称帝会怎样?会不会有助于统一全国呢?
不服曹操的武人,有的被灭了,如吕布、袁绍;有的尚未被灭,如刘备、孙权,总之是在外面。那么内部的文人呢?总觉得有的文人是冲着汉家招牌投去的,如荀彧荀攸,有的则不是,你看同是汉室宗亲的刘晔不也是为曹家服务吗?更不用说程昱、满宠、郭嘉、贾诩等人,与前面五大谋士相比,反叛者却是能量不足、不出名的,如董承、王子服之流。
破坏再小的反叛,都有负面影响,不及时扑灭将有燎原之忧。于是曹氏父子开启征战守城模式:老子曹操外出打仗,如擒吕布、招张绣、抗袁绍、驱马超、降刘表等等,而儿子曹丕在大本营邺城(或许都)就是守城、守城、再守城,总是守着汉献帝,“业绩”自然要逊色得多。

设想一下,如果曹丕也出来打仗,人生自然要精彩很多,那么如果多派出将领四处征战,统一时间会不会缩短不少——最起码防不胜防,不至于有赤壁之败吧。
但,这样有个弊端:假如曹操派出的将领打了胜仗,而他自个失败了,会损害他的威望。如当年韩信在燕赵之地打得顺风顺水,而他的老板刘邦却在荥阳一败涂地,只好偷偷跑到韩信那儿拿到调兵印信才敢安排人事调动。那时还没皇帝,而此时有人打胜仗、又把皇帝抢到手,那曹操岂不是成了李傕郭汜第二了?
所以曹氏模式有一定道理,后来的司马氏也这样:司马懿征王凌时,司马师司马昭守大本营;司马师灭毌丘俭文钦时,司马昭守城;等到诸葛诞反叛时,司马昭带着皇帝(曹芳)、太后去剿灭。后来等邓艾、钟会灭了西蜀,司马昭都坐不住了,统兵十万占据长安,意图使钟会谋反,钟会也认为自己有灭国大功,颇有些自大之意。后来他儿子司马炎在晋灭东吴之战时,派出多路部队,前线设了一个“前敌指战员”贾充,司马炎在首都洛阳。

能力不如祖、父的司马炎不怕再出现钟会式的人物吗?不怕,因为此时他已经称帝——君臣道义也起到约束作用;再者派出多路征讨大军,彼此之间也有牵制的意思。
好,言归正传。如果曹操称帝,就不用事必躬亲,自居首都统筹全局,即以“东守西攻”征讨模式:命张辽守合肥、文聘守江夏,先以和亲方式稳住孙权;然后令夏侯渊、夏侯敦、张郃、曹洪等主力部队驱灭马超韩遂、攻张鲁、攻打势力较弱的刘璋。等占领了西川之后,最后攻打实力最强的孙权,就像后世的北宋先弱后强、留着北汉先不打一样。
结果忙得团团转的曹操,疏忽了一个最不该的人——张松,打了一个先不该打的人——孙权,于是三国鼎立了。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为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或协商版权问题!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本文作者:四川正道文化(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