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鱼说三国」他不亚于诸葛亮,却自己葬送了自己一生的理想野史趣闻

2018-08-21 19:00:41

大多数人读三国的时候,都会着眼于那些光辉璀璨的英雄人物,诸葛亮、郭嘉、周瑜的神机妙算,吕布、关羽、张飞的豪勇无双都让人称羡不已。不过事实上的三国跟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它更像是一个家族争霸的游戏。

曹操的曹氏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曹老板最早起兵的时候,他的堂兄弟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们纷纷出钱出力,后来也都成了曹氏集团的骨干中层。为什么说夏侯家哥俩也是曹氏家族呢?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中解释说,“(曹)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曹操的爷爷叫曹腾,是一个宦官,没有后代,所以就从夏侯家过继了一个孩子,就是曹操的父亲曹嵩。而这个曹嵩,原本是夏侯惇和夏侯渊的叔叔,所以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当然这个关系是不是靠谱,历史学家们也有点争议。

曹操的这帮兄弟们大多数都是不识字的大老粗,带兵打仗还可以,出谋划策就完全抓瞎了。幸好在创业阶段,曹操就得到了一群人的帮助,才顺利发展了起来。他们的家乡在现在的河南省登封市附近,当时叫颍川郡,所以一般称他们为“颍川集团”。

这个帮派的领头羊有两位,一个叫荀彧(读“寻玉”),注意不要读成“苟或”;另一个也姓荀,叫荀攸。很明显,他们俩是一家人。荀彧是荀攸的叔叔,不过这个叔叔比侄子岁数还小6岁,只能说萝卜不大,长在辈上了。他们这个家族的祖先据说是战国时代的荀子,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荀攸的主要工作是给曹操当军师,就是跟在身边出谋划策那种大参谋长,这里暂且不提,主要说他的叔叔荀彧。

曹操跟荀彧在咖啡馆见面之后谈了一天一夜,有点像后来刘备初遇诸葛亮那种感觉,逢人便说:“我们这个项目马上就能上市,起码能融资两个亿……”哦不对,曹操说的是:“荀文若,真吾之子房也。”子房,就是汉朝开国大功臣张良,被汉高祖刘邦盖章是“对我最重要的三个男人”之一。曹操把荀彧拿来跟张良作比较,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

大家族出身的荀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特别优雅高贵。首先他长得很帅,而且还有一个既特别又很讨人喜欢的爱好,就是熏香。古人记载说,“荀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在别人家里坐一会儿,座位上面能香上三天,也不知道用得是什么牌子的香水。古龙小说里的楚留香,可能就是以他为原型。

用现在的话说,荀彧就是那个时代不折不扣的男神。曹操的儿子曹植就是荀彧的小迷弟,曾经这么评价他:“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形容美女的词“冰清玉洁”,最早就是用在他身上的。

荀彧在曹操的阵营中主要做了三件小事,第一件是给曹操推荐了一群谋士,其中包括郭嘉、程昱、刘晔、满宠等等,这些谋士们又互相推荐,拔出萝卜带出泥,很快把曹操的谋士团队充实了起来,甚至还要溢出。而这个推荐链起头的就是荀彧。

第二件事就是给曹操决定了最重要的一步战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荀彧说的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意思也差不多。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之所以是曹操能够最终崛起,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曹操一出手就掌握了汉献帝,占据了大义名分,从此以后他打别人是天经地义,别人打他就是犯上作乱。

举个例子,荆州刘表死了以后,为什么从他的遗孀蔡夫人到蔡瑁、蒯越等当地实力派都主张投降曹操?就因为曹操手里捏着皇帝诏书,投降以后当官才名正言顺。

第三件事,荀彧一直给曹操留守大本营,负责筹措粮草,梳理政务。他在汉朝朝廷里的职位是“尚书令”,这个职位在当时是实际的行政大总管,荀彧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坐了17年,大家都尊称他为“荀令君”,也有人把姓都省略了直接喊“令君”。就好像我们很多时候说“总理”,指的一般都是周总理一样。

从这一点来看,荀彧不但是曹操的张良,更是曹操的萧何。如果说曹操是曹氏集团毫无疑问的董事长,那么荀彧就是这家公司毫无疑问的CEO,而且还是手里握有干股的那种合伙人。即使是曹操本人,也不敢把荀彧视作是他的臣下,而是当做合作伙伴来看的。一方面当然是因为荀彧劳苦功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颍川集团。

不过荀彧和曹操从本质上说,其实不是一路人,因为荀彧是一个传统而保守的读书人,他的理想不是当开国功臣张良、萧何,而是能够让汉朝复兴。而曹操并不想复兴汉室,他想要的是推翻汉朝,把曹氏集团变成曹家王朝,如果时机不成熟,下一代来推翻也可以——所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这对互相扶持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老伙计,彼此心里都有一根刺。或许原本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毕竟曹操二十来岁的时候,也只不过想要“为国家讨贼立功,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随着曹操逐一翦灭诸侯,他的野心也像气球一样膨胀了起来,不但一个小小的征西将军满足不了胃口,连封侯也不再当回事儿了。

另一方面,即使曹操不想更进一步,他手下的文武群臣也不肯答应啊。大家跟着你浴血奋战图点什么?不就是想要个封妻荫子世袭罔替吗?到最后曹操本人才只是封侯,大家肯定不能能超过他去,玻璃天花板最多也就是封侯,这还有个什么意思啊。

但是对荀彧和他代表的世家大族来说,本来就是既得利益者,当然不希望因为改朝换代引起社会动荡,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地位。这也是荀彧和曹操矛盾的根源。

曹操的晚年,终于在半推半就之下,升级成了“魏国公”。在汉代的官职序列中,其实没有“公爵”,这个国公理论上是比侯要大,但是比王要小的。

曹操肯定是想直接封王的,但是汉朝建立之初,刘邦曾经定下过约定,刘姓以外的人不能封王,所以只能玩一个文字游戏,反正不管是公还是王,都有自己独立的封国辖区,意思也差不多。这样一来,功臣集团有了盼头,反对派又没有理由,可谓一举两得。

唯一不满意的就是荀彧,在他看来,不管是不是叫“王”,曹操的做法都在事实上违背了汉朝的基本国策,是一种谋逆行为。但是他跟曹操几十年的感情又让他舍不得背叛对方,更不忍心放弃他和曹操携手创造的北方和平。

荀彧发现,自己以前的功劳越大,做得事情越多,干的活越好,他心爱的汉朝就反而越容易完蛋。这对他的一生来说,当然是莫大的讽刺,所以在他苦苦劝谏曹操多次都不听之后,终于还是服毒自杀了。

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曹操再也无法忍受这个老朋友的唠叨,给他送了一个空的食盒,暗示他“不听我的话,就没饭吃。”荀彧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不管哪种说法,说荀彧是被曹操逼死的,没太大问题。

后世苏东坡评价说:“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仁义救天下……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可惜的是,这位汉末唯一的圣人,最后还是死在了追悔之中。

本文作者:书海鱼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