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经历过春秋的青铜卣,独家揭秘故宫蟠蛇纹卣修复技艺野史趣闻

2018-08-20 16:00:42

在我国丰富且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青铜器以其年代久远和精美的工艺、造型而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支柱,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财富。夏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及血汗,凭借着他们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想象,创造出了造型和纹饰精美、历史和艺术意义重大的各类青铜器。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或长期被掩埋,很多青铜器出土时已被氧化腐蚀或破损严重,这就需要文物修复工作者依据历史信息,选取科学合理的方法精心修复,最大限度地还原其历史面貌,延续其寿命,使其原有的艺术风采得以重现。

卣(yǒu)

1.动物纹青铜卣,春秋,高50厘米,最大腹径38厘米,湖南衡阳出土,湖南省衡阳博物馆藏

卣为古代重要的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一卣”之说,如《诗经·大雅·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可见卣常被用来盛放一种名为“秬鬯”的祭祀用的酒。(注1)殷商时期,“秬鬯”美酒以国酒的身份流行于上层社会。(注2)卣的纹饰主要是由鸟、蛇、蛙、牛、羊、蜴、鸭等动物纹构成,出土遗址以(泛)吴、百越地域为多。

修复前概况分析

这件春秋时期的蟠蛇纹卣出土于湖南岳阳,不管是从造型、纹饰,还是从铸造技术来看,都是难得的精品。器身为上小下大的椭圆体,垂腹式造型,器身高27厘米、宽25厘米,器盖高9厘米、宽24厘米,口径21厘米,如此大的体量比较少见。该器纹饰非常精细,布局独特。器盖以抓钮为中心,四面各施一镂空扉棱,将器盖分为四个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内饰二蛇相向卷曲,间饰以蜥、蛇、鸟等纹,盖上有长方形钮。器身整体以云雷纹、“∽”纹和几何纹为地纹,中间由凸起的横条纹隔开,将器身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几何纹,分别由三种不同的几何纹饰交替向两边排列;下层主纹为两种浮起的卷曲状蛇纹,两个为一组,共六组,围绕器身排列一周,间隙处饰以牛、羊、鸟等动物纹。其形制与1988年湖南衡阳出土的著名的春秋青铜动物纹提梁卣相近。

2.蟠蛇纹卣修复前。蟠蛇纹卣,春秋,湖南岳阳出土,故宫博物院藏

蟠蛇纹卣器壁很薄,壁厚只有0.1至0.2厘米,出土时部分有变形、断裂、扭曲问题。器身破损严重,整体残缺一半,圈足部分仅剩四分之一,碎片多达130余块,大部分碎片如蚕豆大小,最大块的也只有2×3厘米,更有大量残碎小片,收集为一纸包。大部分器身有较深的腐蚀层,破碎的残片断面两侧矿化呈红褐色,铜的金属性已近消失。

通过对这件器物现存状况的调研和对伤况的统计与评估,可以判断此件青铜卣的修复难度较大。经过反复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严格遵守文物修复的“有效地最小干预”原则,制定并实施了以下修复方案。

制定修复方案

根据文物伤况和病害特点,制定了以整形、拼对、焊接、粘接、补缺和做色为主要步骤的修复保护方案。

在传统青铜器的修复中,连接碎片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锡焊法,其优点是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和容易掌握。锡焊法焊接所需的温度低(约在250~450℃的范围内即可进行各种铜器的焊接),热度对文物的影响小,不会造成铜的氧化,而且焊接的强度很好,对铜器修复来说非常实用。但是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保证焊接的强度,必须要在焊口上打磨掉腐蚀层,找到金属性质相对较好的铜基体,以便在焊剂的作用下,利用高温将焊剂与青铜基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牢固的整体。而在实际修复工作中通常会遇到的情况是,器物断口边缘的铜质存在整体或局部矿化问题,如果只采用焊接的方法进行连接修复,会造成虚焊的现象,即铜的金属性质较好的地方焊接强度好,较差的地方焊接强度差,从而造成器物修复后整体强度较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选用业界通用的环氧树脂进行粘接,以辅助焊接。

修复与保护工艺

修前影像资料的保留

在文物修复之前,由专业的文物摄影工作者对文物进行数字影像采集,然后建立档案。这一步骤是文物修复保护工作的基础步骤,可详实地记录文物修复前的状貌,以备在后续的修复和研究工作中随时调用参考。

整形

此器残存部分有明显的扭曲,必须加以整形。就修复工作而言,这是关键的一步,如不矫正,器物外形将无法复原。整形的方法有很多,诸如锤击法、模压法、撬压法、顶撑法、锯解法、加温法等。由于此件器物器壁薄,且断面铜性不是很好,基本已经矿化,如果采取挤压等强力手法,青铜卣就会因器壁缺乏韧性而碎裂,所以只能根据此件文物的承力范围和结构特点,采用相对安全保守的顶撑法,即用质地软于器物本身的木棍、竹板等工具在其中进行扩撑,不断调整位置和方向,直至将残器外形恢复到原有状态。

拼对

碎片拼对工作是此件文物修复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步。面对这么多纹饰繁复、大小不一的碎片,需要通过细心观察,按照器形和纹饰的分布规律(器腹花纹分为上、中、下三层)及锈蚀颜色的分布情况等进行拼对。拼对碎片时要耐心细致,采用将碎片分类编号的方法进行整理。首先找到带有主要纹饰特征的某一块碎片,然后根据这一块碎片上的纹饰特点找到相邻的几块,将其编号分成由数块组成的几大组,由此逐一拼对。此外,断口之间的拼对必须吻合,由于碎片很多,有些断口大小及断面形状相对接近,似是而非,要认真细致地拼对。如果当中某一块拼接出错的话,那么器物的花纹形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影响整体修复效果。

3.蟠蛇纹卣修复中

焊接和粘接

如果说拼对这么多碎片是完成了整个修复工作中重要的一步,那么对这些碎片的焊接更是一道难解的题。因器形是垂腹式,怎样将碎片随形焊接上去,怎样确定其高低不一的位置,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碎片小且纹饰要对齐的情况下,既要注意整体效果,又要避免存在生硬的修复痕迹,难度是非常大的。经过多次模拟试验,最后选用一个方便移动且能贴合器形、辅助焊接的外置模型,用其控制碎片的位置进行焊接。这种方法虽然增加了焊接工作的难度,但对保证修复后器形和纹饰的准确及焊接强度都有很大帮助。

4.蟠蛇纹卣修复中

首先找出与残器相邻的几组碎片,用从断口边缘逐渐向中央收拢的方法进行点焊,待到大多数碎片都焊接完成,造型和纹饰位置都准确无误时,再整体焊接牢固,使文物的整体效果逐渐呈现。焊接完成后,器形已呈现出牢固的框架。然后对一些因腐蚀严重、铜性差而不具备焊接条件的碎片和细小的碎片选择粘接的方法,粘接剂选用的是安全的环氧树脂材料。从实际经验和效果看,在矿化严重的断面上用粘接的方法,要比勉强焊接起来的虚焊的效果更加牢固。在粘接工作中,由于有等待粘接剂固化的过程,所以要仔细观察接缝处是否严密,有无变化,而且要考虑下一步粘接时碎片的位置,使其连贯成一体。这样便可以按整体器形进行粘接,直至将所有碎片都粘接牢固。

补缺

青铜卣残片焊接和粘接工作完成后,存在多处缺失的情况,小的缺失有十几处,器腹最大缺失部位约20厘米长、5厘米宽。这些缺失处的纹饰特征大部分能从已经焊接完成的对应部位的纹饰形状上看出,从而对翻模补配缺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据此,便可在需要的位置上进行翻模制作补配件了。模具做出后,利用模具制作出铅锡合金的补块。所有补块制作完成后,视缺失处断口边缘的矿化程度,选用焊接或粘接的方法将补块黏合,使器形完整。

在补配圈足部位时遇到了难题,圈足缺失的最多,有四分之三残缺,十几块残片很薄且器身又比较脆弱,如采用翻模方法制作补块,存在因操作不当而引起文物损伤的可能。经过考虑,采取了铜板锤揲錾刻纹饰的方法制作补块,将厚度合适的铜板修剪为缺失处的形状,经过加工打制、锤揲随形和錾刻纹饰制作出补块,并与原器焊接牢固。从修后的效果来看,较好地反映出了纹饰的风格和特点,与整体协调一致。

修整、做旧

焊接时所用焊剂中的化学物残留会对器物造成潜在的危害,需要及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焊缝处则用树脂材料进行填补,固化后经过剔、磨、刮等方法,将填补处的花纹贯通,然后对所有的修复处进行打磨修整,直至所有部位与原件协调统一。

做旧是将文物修复处按照周围的锈蚀情况进行颜色和锈蚀效果的处理,这样修复部位的视觉效果就会与原件一致,使得整体观感完整统一。做旧时,除了要对文物本身的锈蚀情况进行细心观察和准确调色外,更重要的是把握青铜卣整体锈蚀的层次和质感,力求模仿真锈的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感觉和状态。能否做好这一点,将直接影响文物修复后的视觉效果和历史感。

5.蟠蛇纹卣修复后

6.蟠蛇纹卣盖

总结

从造型和纹饰看,此件青铜卣具有典型的南方青铜器的风格,可以成为春秋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本次修复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完成了对这件残破不堪的青铜卣的修复和保护,成功对它进行了整形、拼接、补缺和做旧处理,基本恢复了其原有的历史面貌和艺术效果,达到了修复的要求。遗憾的是,通过与大量现存青铜卣的比对研究,发现这件青铜卣原来应该有提梁,但由于缺乏可靠的资料作为依据,无法对提梁的外形作出判断,所以只能放弃补配。希望以后能够发现相关资料,还原其完整的器形。

文·摄影|王有亮,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员,1983年进入金属陶瓷修护室,从事青铜器和金属文物的修复保护工作

注释

1.李文,《青铜提梁卣(商代传世品)》,《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第2页。

2.钱怀瑜、权美平,《商代秬鬯与西周齐醍探幽》,《农业考古》,2013年第6期,第226—229页。

本文刊载于《典藏·古美术》中文简体版2018年7月刊。原标题:《蟠蛇纹又获新“生”:一件春秋青铜卣的修复》。

本文作者:典藏ARTCO(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