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伪器揭秘野史趣闻
2018-08-20 14:00:14
人们以为故宫里应当没有伪器,其实,伪器多着呢!
清乾隆时代,可能伪器比较少,因为乾隆帝是爱古董的,多少也懂得些文物的真伪。故宫博物院在外双溪库房里存着一个奏折,是一位大臣进呈米芾书法的,折中大意是,他本来不懂古物,因为追随乾隆皇帝多年,也对古物有了兴趣。这次承皇帝派他做个外任官,心里感激,找到10幅米芾的字帖,进呈给皇帝,以报圣恩。然而,乾隆朱笔御批“是假的,不要”。米芾的字,找一幅己是很难,这位先生一下子找到10幅,怎能不假?
到了嘉庆以后,皇帝自己不懂古物,也不喜欢古物,假的就源源而来了。故宫博物院在北平的院里,有一名太监,名叫陈子田,是侍候慈禧太后的,他曾说“在慈禧时,大臣们在慈禧寿诞之日,都要进贡,那时有个行市,你买这件礼物,如果所用价钱是200两,那么,你就再备200两给太监,东西的真假、好坏、你就都不用管了,一切没有问题。”照这样,伪物怎能不充斥宫中?我们在永寿宫见到几只大木箱,里面充满了古代字画,打开一看,一件件都是黑糊糊的一片,款识都是唐宋名画家,如吴道子、张僧繇、范宽、李唐……等人的题款,这些假画,可能都是这样来的。
大臣们的蒙蔽,不只这一端。清朝有个收藏家高士奇,康熙在南巡时,赏识他的才干,把他带回朝中,渐渐地位至列卿。他为了报答知遇之恩,常常拿了名画充贡。可是你若是看到他自己写的《江村书画目》,你就知道了,他把自己的画,分为九类:其中有所谓“永存珍秘”的,是用以进呈的;有所谓“送”的,是用来作馈送之用,都注明是“赝迹且值极廉”的。高士奇深得康熙知遇,还以赝迹进呈,宫中怎能没有伪画呢?
太监们偷盗库中真品,用一件伪品去抵数的,更是所见多有,抵换进去的,都是伪器,这也是宫中伪器来源之一。
本文作者:老曹说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