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万到4亿,清朝人口炸裂式增长,离不开他从南洋带来的一根藤野史趣闻
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农耕大国,当时既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也没有天气预报。广大农民兄弟都是靠天吃饭,遇上风调雨顺的时节还能有口饭吃,若是遇上旱涝灾害,很有可能是颗粒无收,加之税负的繁重,流民乞讨时有发生,饿殍遍野亦不是空穴来风。

西汉时期中国人口仅有六千万左右,到了明朝时期人口也不到一个亿,在这1700年间人口增长极其缓慢,一方面来源于战争,但是更多的源自于农民的温饱问题。粮食始终是制约社会发展的头号难题。但是到了清朝时候,人口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尤其是乾隆年间,更是达到了4万万之众,也迎来了封建王朝最后的辉煌——康乾盛世。

困扰中国数千年的粮食问题。怎么在乾隆皇帝时期就解决了呢?之所以能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乾隆皇帝要感谢一个100多年前叫陈振龙的人。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南洋把番薯引进了中国,解决了农民吃饭的问题。陈振龙又是何许人也?

在明神宗时期,有一个福建人叫陈振龙,出身于官宦之家,小时候勤奋好学,二十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后来想考取举人,但是屡试不第,一气之下弃儒从商。当时受到先人郑和的影响,福建地区很多人都会选择出海谋生。陈振龙也跟随乡党一起去吕宋岛经商。当时吕宋岛已经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之一,为了和中国做贸易,西班牙的船舰经常往与中国和吕宋岛之间,海贸非常的频繁。

来到吕宋岛上的陈振龙,看到当地居民以番薯为食,还有船只大量的运送这种农作物,于是他便对番薯产生了兴趣。他发现番薯这东西对环境要求不高,很容易存活,产量极高,而且生熟都可以食用,便于储藏和运输。为什么中国没有这种农作物?原来这番薯最开始并非是吕宋岛所有的,而是西班牙人从欧洲带过来的。在吕宋岛种植然后运到中国卖掉,这样能减少很多运输成本。西班牙人对番薯管控十分严格,只能在当地进行种植,严禁带出岛外。

当时已经50岁的陈振龙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想到福建地区多丘陵,本来农耕就稀少,如果能让当地也种上番薯,至少不会出现灾民遍野的情况。陈振龙潜心和当地的农民学习种植技术,更是等待时机把番薯藤带出岛去。陈振龙花巨资购买了几尺番薯藤,放在竹筒里,然后再用绳子系到船舷,让竹筒漂浮在海上,就这样通过了重重检查,终于打到了福州口岸。

陈振龙父子便在家旁边试种。“不及四个月,启土开掘,子母勾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可充饥”。陈家父子将此法说与当地巡抚,并小范围的拓展种植开来。明神宗二十二年,恰逢大旱颗粒无收,巡抚另福建各州府广泛种植,由于番薯的种植大大降低了灾民的数量,番薯被当地人称为“金薯”。

番薯在福建地区的种植成功很快就传遍到了周边的省,历经五代,陈氏子孙把种薯技术推广到了全国,陈振龙带来的番薯藤蔓,是我国农业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历史很枯燥,至少在写文章这件事儿上,我们是认真的,我是尘述,欢迎关注尘述历史。
本文作者:尘述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