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米的那些事儿(四)野史趣闻
古人吃米的那些事儿(四)
2018-7-25 Yehua(小希)

唐朝
万物至此,归于唐。
彷佛一切都刚刚好。
关于唐朝
唐时粮食的概念是六谷,为稌(稻)、黍(黏黄米)、稷(也叫糜、不黏的黄米)、粱(粟、小米)、麦(小麦)、苽(菰米、雕胡)。六谷之说,上承周制,《周礼》上说:“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不过后世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今天小希就带你们穿越回唐朝,感受唐朝美食的魅力。
御黄王母饭

御黄王母饭是在洁白的米饭上浇拌有肉蛋等美味菜肴精制而成。按韦巨源的《食谱》上所记,唐代的『御黄王母饭』其实就是煲仔饭的做法,是编缕(肉丝)卵脂(蛋)盖饭面表杂味做的,因而更具风味。广东人民一直把这种古老食制传承下来,并加以改良。
雕胡饭

雕胡饭是江南低洼地中所产菰米煮成,多为山野文士所食。唐代诗人李白曾有“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之诗句。所谓“雕胡”,又名菰或茭白,是盛产于中国南方水乡的一种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其叶如蒲苇,其生成的种子叫菰米。它是历史上出名的“六谷”(稻、黍、稷、粱、麦、菰)之一。用菰米煮饭,香味扑鼻,且又软又糯。古人对菰评价也高,如宋玉的“主人之女,炊雕胡之饭”,杜甫的“滑亿雕胡饭,香闻锦带羹”,以及王维送友人南归的“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之句……都是吟诵雕胡的名句。医药学家李时珍也说:“菰米甚白而滑腻,做饭香脆。”说明菰米曾是一种受人青睬的美味食品。
乌米的米饭

乌米的米饭是把一种叫南烛树的叶子捣碎出汁,浸在粳米中,经过九浸、九蒸、九曝之后精制做成,为江南士人及清修的道家待客时必备之食。
米粥
至于米粥,唐代人更是讲究,什么杨花粥、茗粥、饧粥、防风粥、云母粥、地黄粥等美粥药膳,不一而足,光看名字就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据说白居易初入翰林之时,内廷就曾以防风粥一瓯赐之。
唐朝人吃的有滋有味,其根由是当时的社会有滋有味,人们生活有滋有味。所以,吃饭要有好心情,买米要买好大米!象之源大米,关爱健康关爱您。
资料来源:《官司十年后》的博客


本文作者:象之源(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