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中央集权的利与弊野史趣闻

2018-08-19 19:00:31

在人们眼中,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剧,相对于唐朝的繁荣,元朝的野蛮,明朝的开明,宋朝总是那么的让人觉得不够争气,虽然在经济上爆发了蓬勃的生机,但是在军事上,除了偶尔几个闪光的战役,其他大型战役几乎都是赔款的结局,然而,这是有原因的。

这个原因就是宋朝的中央集权,他比以往的朝代都更注重中央的权力,在各方各面都有限制地方和藩王的条条框框。这得益于宋太祖赵匡胤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于是,他掌握了兵权,大大的兵权!在其后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然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在部下的拥护下,赵匡胤黄袍加身(个人感觉他还是想当皇帝的),随后称帝,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随后赵匡胤立即返回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一个伟大而又略显无奈的帝国翻开了属于它的一页。

背景介绍完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惯例还是讲一讲),大家也都知道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因为赵匡胤本身就是靠禁军造反的,所以他深知拥兵自重的将军或者藩王对中央的危害有多大,所以在杯酒释兵权之后,他还出了很多政策来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

最重要的就是军事上的政策,为了防止出现唐末藩镇割据的重演,避免成为五代十国之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经过杯酒释兵权之后,由赵匡胤本人直接统帅禁军,并把禁军分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部分,又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使“三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形成互相牵制的作用。而且他还为了防止将帅专兵的情况出现,更是频繁更换各个军队的将领,弊端显而易见,将军不了解部将,部将质疑将军,这仗确实没法打!而宋朝前期精锐部队禁军的二十万人中,有十万人护卫京师,看来赵匡胤做得很彻底。

在经济上,做得也很绝,地方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其后又设置地方转运使,直接负责地方财务好给中央,这样做虽然使节度使和地方官没权过问地方财政。使藩镇没有了割据地方的经济基础了。但也给地方造成积弱的状况,使金军南下没受到有力的阻击。

在政权上,中央大幅削弱相权,宋虽沿唐朝制度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但其主要职权被置于内庭的政事堂所控制;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而且宋朝皇帝直接对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负责,宰相不得过问设三司行使财权。其结果“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想知”。又设谏院,以弹劾大臣,使宰相难以在处理朝政中施展作为。

最后是人才选拔上,举人礼部试之后,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成为“天子门生”。提高了被录取人的待遇,一旦登第即授官职。这措施扩大了统治基础,使庞大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仆臣和统治人民的得力工具(阳谋啊)。而且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更有一句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名将几乎没有好结果,结合军事上的政策,不难看出宋朝军事对外上很难有好的作为。

总之,宋朝初年,各种有助于中央集权的政策,达到了“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这从基本上消除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弊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宋朝过分集权,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政权过分集中,使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互相掣肘、推诿,无所作为。军权过分集中,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武装力量薄弱,不堪一击。

本文作者:一眼万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