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北漂大佬”吴直方野史趣闻

2018-08-19 18:00:29

柳哲

元朝名臣吴直方,事迹载见《元史》,极富传奇色彩,堪称“北漂大佬”。为了实现人生梦想,他“北漂”京城三十六年,历尽千辛万苦,学问渊博,足智多谋,成功人生逆袭,

一位江南贫寒儒士,终于化蛹成蝶,被皇帝破格提拔,连升十一阶,位登高位,官居一品,荣封三代,光宗耀祖,功在社稷,名垂青史。

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的王朝,汉族儒士的处境和社会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元朝蒙古统治下的四个等级群体中,儒士属于南人,政治地位最低。元朝有限的科举、荐举以及“岁贡儒吏”的选举制度,也很难满足他们入仕要求。于是,大量江南儒士,蜂拥而至,到元大都寻找发展机遇,成为大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比较活跃的特殊社会群体。吴直方,就是在数以百计的江南儒士中,通过努力拼搏,脱颖而出、鹤立鸡群的佼佼者。

吴直方(1275—1356),字行可,婺州浦江人,元代名臣、名儒,元末著名学者吴莱之父,名臣脱脱的启蒙恩师,官至集贤大学士,作为脱脱的顾问,对元后期政局颇有影响。浦江(今属浙江)人,字行可。吴莱之父。宋德祐元年(1275年)生,曾与方凤、谢翱、吴思齐等名儒交游,至京师,任教于周王和世琜(后为元明宗)藩邸。

泰定间,大臣马札儿台对他的智谋大加赞赏,比之为诸葛孔明。于是延入府中教其子脱脱、也先帖木儿。少年时代的脱脱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是一位显见的将才。但经吴直方的谆谆善诱,他接受了许多儒家文化,虽然不习惯于终日坐读诗书的生活,他的进步依然是很明显的。吴直方是脱脱的启蒙教师,后来成为脱脱的心腹幕僚。顺帝至元间,历官中政院长史,劝脱脱定计逐走其伯父权臣伯颜。脱脱执政,授集贤直学士,进学士,脱脱实行更化政策,常问政于他,对脱脱颇有影响,以集贤大学士致仕,1356年去世。

翻开《元史》、《新元史》等志书,还有更详细的记载:

吴直方,字行可,婺州浦江人。家贫,游学京师,历三十六年,虽困厄,志气愈壮。后用荐者以说书事明宗于潜邸。明宗出镇云南,复罢去。寻授上都路学正,欲莅任,又为代者所先。留守马札尔台留教其子脱脱及也先帖木儿。

元统二年,脱脱为御史大夫,以直方尝事先朝,奏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中书改副提举,御史又改授广东廉访司永发架阁兼照磨,转中政院架阁管勾,俄迁长史。

是时伯颜专权骄恣,人情震慑,脱脱虽养于伯颜,常忧其败,私请于马札儿台,及其未败图之,马札儿台以为然。脱脱复质于直方,直方曰:“传在之:大义灭亲。大夫但知忠于国家,余何顾焉。”脱脱计遂决。会河南矫杀省臣,事连廉访使段辅,伯颜嗾台臣言汉人不可为廉访使,脱脱不能争,与直方谋之。直方曰:“此祖宗法度,决不可废,盍先为上言之。”脱脱入白于帝,奏上,帝如脱脱言。伯颜知出于脱脱,大怒,谓帝曰:“脱脱虽臣之子,然其心专护汉人,宜罪之。”帝曰:“此朕意,非脱脱所方。”及伯颜擅贬宣让、威顺二王,帝不胜其愤,泣语脱脱,脱脱亦泣下。归与直方谋之,事具《脱脱传》。后伯颜请太子猎于柳林,脱脱佐帝逐伯颜,出为河南行省左丞相。

事平,赐直方黄金带,擢集贤直学士,转侍讲学士,寻又擢集贤大学士。脱脱拜右丞相,有大政咨于直方然后行,直方必引古义告之。未几,引疾归,以荣禄大夫、大学士致仕。至正中,御史劾直方躐进,夺诰命,除名。他御史复辨其诬,诏复之。卒于家。

直方深沉有谋,人莫测其涯际,性谦慎,待人如布衣时,有一饭之恩,必思报之,人以是称焉。子莱。莱,字立夫,年四岁,其母盛氏口授《孝经》、《论语》、《春秋》、《谷梁传》,即能成诵。七岁能赋诗。同县方凤,有文学重名,见而叹曰:“明敏如吴莱,虽汝南应世叔不是过也。”悉以所学授之。莱本名来凤,取《毛诗》“北山有莱”之义,为易今名。

延祐七年,举进士不第,退隐松山,益穷诸经之义,所造愈邃。后以监察御史以茂才荐,署饶州路长芗书院山长,未行,卒,年四十四。门人私谥渊颖先生。

莱文章雄宕有奇气,尤工古今体诗。著有《尚书标说》六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春秋传授谱》一卷,《古职官录》八卷,《孟子弟子列传》二卷,《楚汉正声》二卷,诗文集六十卷。

史臣曰:“吴直方说脱脱大义灭亲,卒屏权奸臣,安社稷。洎脱脱秉政,可以行其志矣,乃见机而作,逡巡引避。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直方有焉。”

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大文豪宋濂乃吴直方之子、元大儒吴莱的入室弟子。吴莱于1340年英年早逝,终年44岁,并未享受到父亲的一丁点荣光。吴直方于1356年卒于家,比儿子晚16年,寿终正寝。吴直方为人极其低调,拒绝官方与他人为其撰写《墓志铭》,却自撰墓志,寥寥48字,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余生虽艰,非有所觐。漫游京华,旅食三纪。际时休明,偶荫禄仕。儒者之荣,于斯为至。报上一诚,如水东注。树碑自铭,以诏来裔。”时人看后,皆称实录。

宋濂在《浦阳人物志》中,对“祖师爷”吴直方有这样的记载:吴直方,字行可,其先毗陵人,一迁于鄱,再迁于睦,三迁浦阳之新田。唐乾宁初(894年),有名公养者,又迁县西吴溪上,至直方十五世。直方年七岁,母亡,十岁,大父蕃,又亡,独与其父宝居豪家,利其弱,时侵苦之。直方虽在童子中,常发愤自厉,必欲伸己志。乃已稍长,出游浙东西,习刑法于帅府,及行中书,复北走京师。无他亲朋,童御一身。逆旅中,凡三十六年,困苦艰难,无不备历,或劝其南归,直方曰“生为寄,死为弃,等一死耳,何分冀北与江南乎?”其志愈壮,不少折,后用荐者,以说书事明宗于潜邸,会明宗出镇北,藩复罢去,寻为上都路学正,欲上,又为代者所先。遂主留守曼济台家,教其子托克托及额森特穆尔。元统二年,托克托为御史中丞,以直方尝事先朝,奏为江浙等处儒学提举,中书改授副提举,未上,御史台又改授广东亷访司承发架阁兼照磨,转中政院架阁管勾,俄升长史。重纪至元末,庙堂用事者,专权肆虐,人情震栗,上与近臣谋罢其政柄,更新庶务,直方实协赞之。上念其功,召至便殿,赐以黄金系带,超授集贤直学士,转侍讲学士,寻又升学士。时托克托为右丞相,国有大政令,多咨直方,然后行。直方毎引古义告之,民被其赐者甚众。未几,上章乞骸骨,以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食俸赐终身。至正中,监察御史劾直方,躐进官阶,夺其诰命,除名为民,他御史辨其诬,复之。直方深沉有谋,人莫测其喜愠,夷险一致,可属以天下大事,纵群言沸腾,不少动,为人谦下,待人恒如布衣,时受一饭之恩,必思报之,人以是称焉,子莱、志道,莱别有传。

宋濂还撰写了《元故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坟记》、《元故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吴公行状》等,对吴直方做了详细的记录。

纵观吴直方的一生,他少年时不甘贫困,志存高远,好学上进,发愤图强,不同凡响。为了实现人生梦想,社会闯荡,愈挫愈奋,不达目标不罢休,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意志,令人叹服。他身居高位,极其低调,可谓地位越高,为人越是谦逊。他以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告老还乡,食俸赐终身。后皇帝还特别赐田“一千九百余亩”,他却婉言谢绝。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被荣封三代。他父亲去世后,没有立碑,丞相欲为奏敕词臣撰文以示表彰。他却说:“先君隐约田间,少见于事为,若挟天子威命以弥文夸侈之,固无不可,是非以诚遇先君也。”最后拒绝丞相的善意请求,乃自叠巨石十五层为碑,大书所封官号,复列幼时辛苦艰难与其自誓之意,刻诸石阴,并对人说:“此所以吾酬素志也。”生平他不惑于堪舆家狂诞无验之说,遗言随地而葬,但勿使土亲肤。又以无大功业,不必乞铭于人,以为识者之所讪鄙。宋濂评价他说:“古之所谓社稷臣者,于公殆庶几也”。其为人谦下,待人恒如布衣,时受一饭之恩,必思报之,可谓知恩报恩,后世敬仰。

元明清以迄于今,京华古都,首善之区,人文荟萃,英才云集。除了科举入仕的各类人才,也不乏来京经商、游学的“北漂者”。元朝“北漂大佬”吴直方,道德文章,光耀千秋,泽被后世。作为先贤吴直方的家乡后学,游学京城二十余年,寻梦京华,坚持不懈,矢志不移。当我了解到先贤吴直方的“北漂”人生逆袭的传奇故事后,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不揣浅陋,查阅相关文献,撰成此文,以激励与我一样的“北漂一族”,“位卑未敢忘忧国”,勇往直前,化蛹成蝶,造福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而竭尽绵薄之力!

本文作者:中华姓氏大讲堂堂主柳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