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那个时候的雨野史趣闻

2018-08-19 18:00:17

唐朝那个时候的雨

王俊良

唐朝那个时候,诗人的境况宛如今天的诗坛,作者多如牛毛,读者却寥若星辰。然而,这并不影响诗人举办诗歌大赛的浪漫。比赛拔得头筹,并轰动诗坛的诗人,则非孟浩然莫属。

据王士源《孟浩然集序》载,孟浩然在长安诗人以“雨”为主题的诗会上,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折桂。当时,此句一出,参加诗会的众诗人,以至“举座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句中“淡”字,写视觉形象;“滴”字,状听觉体验。孟浩然将一幅微云将散未散,夜雨欲住未住的意境写了个淋漓尽致。然而,孟浩然此句竟成绝句,连他自己也不复超越。

就写“雨”而言,孟浩然的“得意”,远不及唐朝历史上另两位“写雨”高手,“杨国忠以霖雨不害稼,韩滉以霖雨不败盐”而更加“得意”。杨国忠何许人?乃开元盛世玄宗朝宰相。《唐书·韦见素传》载,“天宝十三年秋,霖雨六十余日,京师庐舍垣墙,颓毁殆尽”,面对灾情,宰相杨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给玄宗汇报时,扯谎“雨虽多,不害稼也”。对此,诗人杜甫悲愤写下《秋风叹》诗,给予批判。结局如《资治通鉴》所说,“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高力士侍侧,上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上默然。”

无独有偶,代宗朝宰相韩滉,扯谎水准不逊杨国忠。巧的是,韩滉扯谎也与“雨”有关。《资治通鉴》载,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先是,秋霖,河中府池盐多败”。京兆尹黎幹奏秋霖损稼,户部侍郎判度支韩滉,恐盐户减税,慌称“雨虽多,不害盐,仍有瑞盐生”。代宗派谏议大夫蒋镇调查,渭南令刘澡,称渭南境内苗独不损,代宗生疑“霖雨溥溥,岂得渭南独无”?蒋镇调查结果是“瑞盐实如韩滉所言”!至此,一场由韩滉说谎,地方官刘澡参与圆谎,谏议大夫蒋镇客串证慌的闹剧,以朝廷表彰奖励韩滉的模范事迹结束。“不败盐”的盐池,也荣获“宝应灵庆池”光荣称号。

其实,在杨国忠、韩滉这些宰相眼里,“雨”只是他们“弄权”的工具。口含天宪的皇帝,说起来“一言九鼎”,同样也只是他们“闹剧”里的一个角色。表面看,唐玄宗被杨国忠谎言蒙蔽,唐代宗被韩滉造假所欺,皇帝实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留机会让人犯错,从而为自己的重大失误埋单。往往是杨国忠、韩滉们窃笑扑到“蝉”的同时,便是自己作为“螳螂”命运的终结。因为,在一切决于上的语境下,皇帝永远是“黄雀”。

就在孟浩然写“雨”蜚声诗坛之后,杨国忠止步马嵬坡,韩滉也赶着《五牛图》,消失在历史烟雨中。止杜甫依旧认为,唐朝的雨“好雨知时节”,就像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如酥”那样。

其实,唐朝的雨既可“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惆怅,亦可有“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的浪漫,还可以有孟浩然“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空前绝后”,就是不可以有“不害稼”、“不败盐”超越“雨”的力量的雨。

本文作者:读写人生(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