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长城就不能有效治理?中原王朝到底是不是只能维持秦朝版图?野史趣闻
在历史上,从秦朝建立之后,历朝历代都在努力向外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地区:

- 交趾
前111年,汉武帝消灭南越国,至此秦末独立的两广和交趾地区再次回到中原王朝怀抱。交趾地区是南越扩张的土地,汉武帝消灭南越后,继承了交趾地区,从此交趾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直到937年吴权叛乱自立;1407年,朱棣消灭安南国内叛乱势力,再次将交趾纳入版图,但20年后的1427年,明宣宗宣布放弃交趾;

- 高丽半岛
前108年,汉武帝消灭卫满朝鲜,设置汉四郡,从此将统治力延伸到半岛北部,这一局面持续到313年的西晋时期。此后高句丽崛起,中原王朝在辽东和半岛的统治逐渐消退;668年,唐高宗彻底消灭高句丽,再次将半岛西部北部纳入版图,不过唐朝的统治只维持了13年,此后半岛彻底独立,成为中原王朝第一藩属国;

- 河西走廊
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取得了河西之战的胜利,从此汉朝设置凉州四郡,占据了河西走廊,此后陇右之地成为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316年西晋灭亡后,陇右之地被少数民族占据;386年北魏建立,河西走廊属北魏,北魏分裂后,属西魏,后属北周。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后,河西之地重新成为中原王朝势力范围,这一局面直到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夺取河西,后张议潮短暂收复;1227年蒙古灭西夏后到元明清,河西走廊一直为中原王朝占据,成为汉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 西域
前60年,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其后经过两汉之交的反复,中原王朝继续控制西域,直到316年西晋灭亡;657年,唐高宗灭西突厥,西域重回中原王朝版图。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侵略西域,792年,吐蕃占据安息四镇,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曾大举西征,粉碎海都的进犯,占据西域东部和南部地区,明朝继续占据新疆东部地区,1757年,乾隆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随后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至此西域彻底回到中原怀抱;1864年,浩罕国阿古柏侵占新疆,1878年到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主权完整;

- 青藏高原
609年,隋炀帝消灭吐谷浑主力,标志着中原王朝势力进入青藏高原;635年,唐太宗消灭吐谷浑,和吐蕃开始了惨烈的拉锯战;1068年开始,宋神宗派王韶进行“熙河开边”行动,征服了青海北部地区,将势力延伸到新疆东部;1103年,宋徽宗再次发起拓边行动,收复青海北部,对西夏形成战略包围;1247年,蒙古汗国宗王阔端和吐蕃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举行了“两洲会盟”,标志着整个青藏高原正式纳入中原版图,其后元朝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明朝建立后,采取羁縻统治形式;1722年,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禵入藏驱逐准噶尔,收复西藏;1724年,雍正派年羹尧平定青海和硕特部叛乱,收复青海,标志着青藏高原全境收复;1727年,雍正设置驻藏大臣;1792年,乾隆设置“金瓶掣签”制度,对西藏的统治大大加强。

- 西南地区
汉武帝时期,收服西南夷,东汉时期,收服整个苗疆,从此云贵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738年,南诏建立,中原王朝势力退出云南地区,赵匡胤统一天下时,也放弃了对大理的征伐;1254年,忽必烈消灭大理,从此云贵再次成为中原势力范围;明朝开始,在西南地区陆续开始改土归流,对西南地区的控制逐渐加强。
以上地区都是后继王朝疆域超出秦朝的部分,且统治时间超过了100年。在秦朝的版图周边,有两块区域,除了元朝和清朝等少数民族中原王朝,中原王朝始终没有进行有效治理和统治,这就是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静夜史认为有两个原因:

1、气候恶劣,无法立足
蒙古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在纬度上,都已经超过了40度,气温低导致总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因此这里人口较少,且以游牧或者渔猎为生。
这样的区域,对于以农业为本的中原王朝而言,价值不高,所以中原王朝没有兴趣向此地开拓。
历史上,因为气候条件恶劣,中原王朝除非是为了自卫深入漠北或者东北对少数民族进行打击,其余时间是不屑于踏足这里的,因为在这里作战也极其容易失败。
所以,中原王朝都习惯在这里的南界修筑长城进行自卫。

2、缺乏有效的治理形式
在历史上,除了元朝和清朝,汉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对于这些人口稀少且以游牧或者渔猎为生的区域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
即使霍去病能够震动匈奴王庭,李靖能够彻底消灭东突厥,朱棣能够扫除鞑靼瓦剌,但是因为不能有效占领,因此在得胜后必须撤退,而大军一旦撤退,残余或者新的少数民族就会重新占据这片区域,然后重新壮大成为中原王朝的新威胁。
所以,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中原王朝不能长久占据北部地区的重要因素。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作者:静夜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