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唐茶”,说说古人喫茶的那些事01野史趣闻
从“唐式烹茶”说说“沫茶”之道
让我们走进大唐盛世,解开历史的迷雾。穿梭千年时光,解封古代“茶人”人文典故 。
--- 导语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陆羽 《茶经·五之煮》

《茶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茶的著作,被誉为“茶的百科全书”,作者陆羽因此也被后人尊称“茶圣”。
说起茶,最早始于神农时代,成熟于盛唐。最早的“茶”,在甲骨文中为“荼”,经过文字不断演变和历史更迭,陆羽在《茶经》中正式提出“茶”,并和皎然等友人一起将“禅茶”发扬光大,赋予了茶更深一层的“文化”意义。

从最早出土的唐代烹茶器物,结合《茶经》的煮茶文献,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古人最早泡的茶是“沫茶”,而且连同“茶沫与汤”一起吃了,因此“喫茶”更为符合古人的饮茶习惯。
目前,我国各地的“烹茶”已经很难见到当年古人的“烹茶”场景,或许可以从“日本茶道”中领略“最早烹茶”的影子。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回归,越来越多的“茶人”也开始尝试着去复兴“唐茶”。

西安作为世界上知名的历史名城和汉唐文化的发源地,唐茶正在曾经辉煌的故土上迎来重生。

“茶兴于唐,盛于宋”,从“唐茶”到“宋茶”都是一脉相承的恪守沿袭,催生了“沫茶”之道,为后来的“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的体系化形成提供的文化之根本。
沫茶,更具多层次的味觉体验,更具仪式美感。从茶青、茶饼到茶沫的制作都是一气呵成,从煮水分杯、入沫沸煮、五味烹制到酌分入盏都是温婉唯美。一举一动都赏心悦目,一壶一盏都沁润心脾。

不论是身处市井闹市的知尺方寸,还是游历在高山流水见清静幽雅,不管是一人独酌,还是三五会友,一壶多盏,一水一火,用自然的茶青和甘泉上演一出“生命的和合之美”。混合着沫与汤一同饮之,品鉴五味杂陈和清雅幽香。这或许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沫茶”之道。
本文作者:煮茶听书者(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