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的汉人们要不要留辫子?野史趣闻
文 | 红枫(历史研习社原创作者))
历史上,强制性的剃发易服其实在金朝也实施过,不过影响比较小不被人所知罢了。
1126年(也就是靖康之变那一年),金朝发布改俗令:
今随处既归本朝,宜同风俗,亦仰削去头发,短巾、左衽。敢有违犯,即时心怀旧国,当正典刑。
左衽 的意思,是衣襟左掩,多属于古代北方胡族的衣着习惯,而传统的汉族,是恰恰相反,衣襟右掩。
这放今天,不过是“豆花是该吃甜还是咸”一样的生活细节小纷争。但在古代,这可是非常严重的事。
而金朝人的发型是怎么样呢?
《文姬归汉图》。是当时一幅取材于东汉末故事的名画,普遍认为这实际描述的是当时女真人的长相。
前头顶及两鬓稍加剃剪,将脑后所留头发梳成左右两条辫子, 通过双肩垂落在背后。
所以,杨康你发型错了!还不快去理发!!!下面这样的发型才差不多!
金朝持续了119年,时间也不短,在前期金朝比较坚决的执行强迫治下汉人剃发的法令,效果也有。
比如北宋灭亡43年后,南宋大臣范成大出使金国,说中原一带的汉人,在服装形式上已经完全女真化,旧日宋朝首都开封尤其如此;“很多男子和女真人一样习惯剃光头顶,每月剃三四次,或者把脑边的头发包起来,作一个椎髻放在头上。至于农村百姓则根本不用头巾,反而都把头发散落成结成辫子,反而觉得这很方便。”
当时的北方老百姓,留这种发型好像也挺开心。
不仅仅是服装,宋朝士大夫惊恐的发现,仅仅几十年时间,就连中原汉人的饮食,音乐,服装形式,都发生了改变,比如女真人的饮食方法包括吃生葱、生韭菜的习惯也传带了中原。
在当时的北京一带,还流行“放偷节”。金国一般对于盗窃处罚非常严厉,但在正月十六那一天,不管是“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都不违法。这种女真族的节庆,都传到河北来了。
南宋孝宗时期,因北方新移民和东北移民的迁入,胡化了的服饰、语言、歌舞、音乐开始进入临安。在临安的官员和百姓当中,出现“服饰乱常,声音乱雅”的现象,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插棹篦,吹鹧鸪,拨胡琴,作胡舞”;这些行为,遭到不忘收复中原、以夏变夷的宋孝宗和大臣们的坚决反对,隆兴元年朝廷下令严厉禁止,并禁止新移民“不改胡服”和诸军“仿效蕃装”,要求“所习音乐”不得“杂以胡声”。
这些禁令其实没有收到多少效果。仅仅过了五年时间,臣僚们不仅提到临安十数年的胡化现象依然存在,这种胡化最初只是模仿以供取笑,但模仿久了便成了习惯,甚至上层人物也乐此不疲。
看来,金朝时期,中国北部女真化的现象,要比后代的清朝严重得多,哪怕清朝的剃发易服进行得不那么坚决,为什么?
其实看看人口数量就知道了。现代历史估计,金朝人口在4000万左右,女真人占比超过了14%以上,最高峰超过500万人,而清代八旗入关时人口不超过30万,明朝人口却超过1亿!到清末汉人增长到4亿多的时候,满族人口才增长到800万。一般认为清朝时满族的人口比例不超过3%!
3%跟14%造成的文化影响,当然没法比,而且当时的中国北方,本来就在契丹族的统治下过了200年......
孟子曾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他认为,世界各族中,只有华夏民族去汉化其他民族,而汉族文化被其他民族同化是不可能的。
但从上面的例子看,汉族在同化其他民族的同时,也在被其他民族同化着。
本文作者:历史研习社(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