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言壮语还是自欺欺人?为何君王死社稷会成为明朝的标签?野史趣闻

2018-08-17 22:30:27

说起“君王死社稷”,很多人激动到不能自已,和清朝末年的溥仪比起来,明朝皇帝简直是死得伟大、死得其所啊。你看,人家宁死不投降,多么有骨气啊!所以“骨气”成为明朝的代名词,所谓“刚明”的呼喊不绝于耳!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君王死社稷”只是那句豪言壮语的一部分,全句是:“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被很多人解读为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组训。这是一句典型的胡扯,试问,朱元璋怎么知道朱棣会篡位然后会迁都北京?朱元璋又是如何知道最后一个皇帝是自杀而死?

所以,这绝不可能是朱元璋制定的组训!

我们看下这句震铄古今的豪言壮语到底有没有道理:

1、君王死社稷

君王死社稷指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说起崇祯自缢,无数人捶胸顿足,也为崇祯的伟大举动所震撼一代帝王,以死明志,还留下了“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遗书。多么伟大的行为,不是吗?

是的,很伟大,但是是谁让崇祯走到如此壮烈的地步的?

是崇祯自己!

1627年,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继位,是为明思宗。

此时的明朝早就已乌烟瘴气,阉党势力遍布朝野,而自诩正人君子的东林党则被压制。

然后,崇祯以一己之力,让魏忠贤死无葬生之地,并将阉党连根拔起。

新官上任三把火,崇祯的第一把火烧得还行。

但其后国家机器彻底乱套,因为崇祯坚持除恶务尽,很多无辜的人受到牵连,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最可怕的是,东林党成了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和没文化的太监不同,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彻彻底底的政治流氓,很快,崇祯朝的形势就急转直下。

关外女真崛起,陕甘地区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

因为大臣不作为,所以崇祯自己来。但因为隔行如隔山,外行的他越忙越乱,越勤政死得越快!

崇祯一朝,清军先后6次入关抢劫。农民起义军也不断来敲打,明朝疲于奔命,接连败绩!

作为领导,崇祯的反省态度是很真诚的,那就是下罪己诏,搞得一本正经。但转身他就杀掉一个大臣当替罪羊。

崇祯执政17年,内阁首辅换了至少50个,创造了明朝内阁的记录!

因为崇祯的瞎折腾,导致明朝君臣离心,因为谁也不想被担责任!加上崇祯刚愎自用,不信任武将,喜欢越级插手一线指挥,导致武将对这位皇帝也寒了心!

为对付民军,崇祯想和清朝议和。但当朝廷口水铺天盖地飞来时,崇祯及时把提议者陈新甲干掉了。

李自成打来前夕,崇祯想迁都,大臣谁也不说话,因为谁说了,谁就有可能是下一个陈新甲。愤怒的崇祯拂袖而去,而不愿意担责的他始终没有敢说出迁都的事!

于是崇祯失去了最后生还的希望!

李自成打来的前夜,崇祯和太监携带三眼火铳挨家挨户找大臣求避难,大臣闭门不纳,绝望的崇祯走上了煤山!

崇祯知道,落到一帮民军手里,崇祯死得会更难看!

除了死,没有别的办法!

所以“君王死社稷”,是为不得不死!

2、天子守国门

“天子守国门”指的是明朝第三位帝王朱棣之后的共13位皇帝,重要原因是此时明朝迁都北京;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标志着北京成为大明帝国的新都城。

此时的长城以北,蒙古各部落虽然遭到明朝的不断打击,但并没有一蹶不振,在明朝周期性退兵后,他们重新聚拢,恢复实力,成为明朝的巨大威胁。

《明史》中对朱棣的评价是:“六师屡出,漠北尘清。”非常豪迈,也非常提气,但深入漠北作战需要消耗大量国力,因此在五征漠北后,明朝再也无力大举北伐。

那么,面对重新强大的蒙古,明朝该怎么办?答案是修长城!

明朝是继汉朝之后又一个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长度超过6000公里,是明朝抵御北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屏障。

朱元璋将元朝赶回蒙古高原后,朱元璋在长城以北设置了大量卫所。卫所制度是北周到隋唐府兵制的变种,特点是兵农合一。卫所将明朝的势力维持在蒙古高原边缘,对蒙古势力形成了挤压。

但“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南下,导致北方兵力空虚。不仅如此,朱棣还绑架了宁王朱权,将其朵颜三卫据为己有。

朵颜三卫是投降蒙古人组成的雇佣兵,不给好处是不会给你卖命的。朱棣许诺:事成之后,将蒙古高原东部赐予朵颜三卫。

朱棣登基后,履行了诺言。但朵颜三卫提出,明朝的开平卫影响朵颜三卫的完整,希望明朝撤销。

于是,1428年,明宣宗下令内迁开平卫。

潘多拉魔盒就此打开!

因开平卫丢失,明朝北部防线出现巨大缺口,辽西地区,东胜卫、大宁卫等孤立无援,最后不得不放弃,明朝国境全面退守长城一线!

从北京到八达岭有多远,北京离前线就有多远!

正因为明朝主动放弃长城以北卫所,导致国境线南移,才有了“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这种局面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国境线南移后,北京成为前线,一旦战事失利,北京就会危如累卵,这给明朝背上了巨大包袱。

但明朝却不能迁都。一来一旦都城南迁,整个华北都恐不保;二来明朝的士大夫们也不允许离开自己的根据地。

所以明朝皇帝就只能在北京杠着,杠到穷途末路为止!这是明朝皇帝的悲哀,更是明朝的悲哀!

因此,“天子守国门”,是不得不守!

3、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这十二个字对仗工整,慷锵有力,简直就是“刚明”的最好注解!但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呢?

所谓“不和亲”,是因为自唐朝之后,由于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明输出,导致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为和中原王朝一样的封建制度的政权。

以往,比如汉朝,匈奴之所以喜欢和汉朝和亲,一方面,汉朝和亲会陪送大量的珠宝作为嫁妆,这对于物资短缺的匈奴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收入,所以匈奴和汉朝的和亲频率非常高,匈奴也喜欢不断南下侵扰,来一次,汉朝就和亲一次。另一方面,和亲也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对于游牧民族文明的进步意义重大。

而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的先进文明优势就不复存在了,再也不需要通过和亲的方式进行先进文明学习了,所以明朝“不和亲”!

所谓“不赔款”,是因为明朝确实没有通过条约给外国支付货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明朝的货币支付形式,不是赔款,而是封贡,比如蒙古闹得太厉害,明朝没办法,就用赏赐的方式给蒙古输入钱币,当然,这绝对不是赔款,而是明朝的赏赐!

相比之下,蒙古等少数民族比较实在,反正得到钱了,什么名号不重要,而明朝虽然亏了钱,但是得到了名号,两全其美!

所谓“不割地”,是因为虽然明朝没有和外国签订割让土地的条约,但是明朝会自己选择舍弃土地,比如放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撤销奴儿干都司,放弃关西七卫,放弃开平卫等。

从朱元璋时期的9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到明宣宗之后的两京一十三省共计350万平方公里土地,号称不割地的明朝,告诉了世人如何不与外国签订条约割地,主动放弃就可以!

所谓“不纳贡”,明朝前期,对蒙古各部进行暴打,到明朝衰落后,再像昔日的手下败将低头,实在是没有面子。

而且,所谓的明朝马市,其本质上也是明朝的一种“纳贡”方式,因为明朝处于劣势,处境被动!

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就好比说现代人不参加科举,不坐着马车出门一样可笑。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作者:静夜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