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黄册制度(2)野史趣闻

2018-08-15 21:30:37

本文内容摘自小于读过的历史资料,作为小于对于小于明史系列的补充。

经过元末20年的动乱,元代的户口、土地簿籍所存无几,就是保存下来的,也因人口的死亡迁徙,土地的荒芜和产权的转移,使实际情况与簿籍不相符合。为了有效地管理户口,掌握劳动力,保证封建政府赋役的征调和避免赋役负担的严重不均现象,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人口的普查和土地的清丈工作,并在这个基础上编制了黄册和与黄册有联系的鱼鳞图册。

所谓黄册,就是全国户口的总清册。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全国各府县编制黄册,方法是以110户为里,每里之中推选丁粮多的地主十人为里长,其余100户分编为10甲,每甲之中推一甲首。十甲编定次序,轮流应役。甲中男子年满16岁的为成丁,成丁就须服役,至60岁才免。每年有一值年里长和一值年甲,由值年里长和值年甲的甲首带领一甲的成丁男子来供应公家的差使。十年之内,各甲都轮一次,为一周期。这样,每甲在十年之内只须服役一年,其余九年休息。应役之年叫“见(现)年”,不应役的年份叫“排年”。里是乡村的编制,城镇中编为坊,近城的编为厢。一里中的110户,按丁粮多少为序编为一册,册中载明各户的姓名、籍贯、丁口、年龄、田宅业产等。
​里中有鳏(guan,死了妻子的男人)寡孤独不能应役的,就附在110户之后,名为畸零。一册两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份上缴州县。州县汇总各里之册,制成本州县总册,亦是两份,一份上缴到府,一份留于本州县。这样,各级政府如法炮制,府缴布政司,各布政司再缴到户部,因为布政司呈报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之为黄册。全国的黄册集中到京师后,收藏于后湖黄册库中。后湖,就是著名的南京玄武湖。明政府在湖中心的几个小岛上建有几个专门性的档案馆,用以贮藏黄册及其他重要档案文件。明朝统治者认为这里四面环水,可以避免火灾,而且这些湖心小岛与外界联系少,档案的保管不易受外面的干扰,是个收藏档案文件的好地方,所以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黄册库还是保留在后湖。明朝二百多年中历次所造的黄册都送来这里保管。黄册是明政府征派赋役的依据,有了它,封建政府便控制了全国的人口户数,掌握了土地的占有状况,凭着它向老百姓强征劳役,摊派赋税。为了防止由于人口、地权的变化所引起的赋役负担的不均,明政府规定每十年调查一次户口业产,重新更制一次黄册,叫做“大造”。一种与黄册有直接关系的册籍是鱼鳞图册。为了确切掌握土地占有状况,洪武二十年(1387年)
​,朱元璋派国子监学生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以交赋粮一万石的区域为一区,把这一区里的所有耕地编为一册。册中画上各田地的方圆形状,编上号码,写明四至、面积和田主姓名,并注明土地的性质、等级。这样,翻开册籍,只见土地图形重重叠叠,状如鱼鳞,所以叫做鱼鳞图册。鱼鳞图册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黄册以户口为主,鱼鳞图册以土地为纲,两册互相印证,互为补充。明朝统治者称这两册起着一经一纬的作用。的确,这两册如一经一纬地编织成一张大罗网,把劳动人民网罗其中,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榨取。

文章内容摘自资料《明代黄册制度》,内容经过小于删减,希望大家喜欢!

文章编辑:愤怒的小于

后期审核:一头猪

本文作者:愤怒的小于(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